中资银行为何不愿放贷

欧洲银行接连遭降级的消息占据着新闻头条,中资银行也许可以因为远离关注而感到高兴。但是,随著有关银行惜贷数据的威廉亚洲官网 报告导致投资者的不安日益加剧,这种状况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中资银行的放贷规模停滞不前可能是因为一些银行同样面临着供应吃紧的局面,或是没有足够的廉价资金可供借贷,而不是因为政策方面的限制或是贷款需求不足。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会带来更多痛苦。

《上海证券报》(Shanghai Securities News)上周报道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公布,5月份头两周的贷款增长为零,同时存款数量下降了约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316亿美元)。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银行发放的贷款大约相当于中国内地放贷总量的一半。

银行如此惜贷,而4月份的放贷数据也低于预期,这种情形不免让人疑惑不解。

中国内地的中资银行应该处于健康的状态。中资银行中包括四家按市值计算世界最大的银行,而且这四家银行中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仍然非常之高。除此之外,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数据表明,不良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0.9%,这也让人颇感放心。

尽管疲弱的贷款需求可能是贷款量少的一个原因,但这个因素在中国的影响力应该更小。在中国,银行是国家的工具,可以按照国家的意愿放贷,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一些分析人士说,另一种可能性是,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银行难以消化理财产品销售激增带来的问题,而理财产品推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经纪公司里昂证券(CLSA)在一份新的战略报告中提出警告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资银行系统供应吃紧。该报告将这一现象归咎于理财产品业务的持续扩张。

这一业务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根据Bernstein Research最近撰写的一份报告,中国建设银行对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敞口2012年第一季度增长了超过130%,达到3,800亿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年末为1,600亿元。

同时,中国银行以8,000亿元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在所有银行中居第一位,较去年年末的6,400亿元增长了25%。中国银行去年新增的存款中,有四分之三来自于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国银行将其作为存款基础的一部分)。

由于收益高于存款利息,理财产品在客户中很受欢迎。

银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为客户创造更高收益的同时获得利润。里昂证券指出,有关这些产品资产池的资产类别的组成,以及这些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创造收益的信息披露不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

但是里昂证券还说,监管机构将理财产品的兴起视作一个积极的现象,因为它实际上相当于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尽管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担忧显而易见,但仍然不得不开始向中小型企业发放更多贷款,与此同时,银行还在努力获得更高的收益并维持贷款息差。

但可以看到的情况是,理财产品的兴起实际上正在提高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除非银行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向中小型企业放贷,否则银行的贷款息差就会收缩。

根据Bernstein Research的报告,中国银行说该银行正在通过降低贷存比目标值的方法缩小对理财产品的敞口。这为银行放贷减速提供了一种解释,尤其是在存款正在收缩的背景下。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真的实现利率自由化(即便是以非正常方式)会带来哪些次要影响。新的自由还意味着中国内地政府将会失去部分控制银行系统以及资金分配的能力。

这些理财产品提供的更高收益也许是对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回应。这种负利率现象是监管机构设定的利率未能赶上通胀的脚步导致的。

如果银行想要增加存款,就要提供更高的利率。由于银行已经开始推出回报更高的长期产品,提高利率的实际上是这些银行,而不是央行。

这还意味着,中国政府可能会发现,降低利率或是放松货币政策会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如果像一些人怀疑的那样,银行的这些保本型理财产品难以创造收益,低利率可能进一步挤压银行的净息差。

这可能为中国政府今年为什么不愿降低利率一事提供了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打破银行垄断的言论时,我们同样看到了政府和大型银行间出现摩擦的迹象。

投资者或许该为一段艰难的时期做好准备,因为看起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来自银行的帮助也会变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Craig Stephen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