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母亲的榜样 “伟大”二字当之无愧
我国古代有一部专为各界知名妇女所做的人物传记,名叫《列女传》,又名《古列女传》,著者是西汉刘向。
刘向的《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妇女人物传记,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劈孽》等七门,亦即七篇,七大类,共记载了一百零五名各类妇女的事迹。
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又有人在《古列女传》的基础上,增写了历代知名妇女的人物传记,名为《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广列女传》等。起初,刘向所著《古列女传》中的《母仪》篇,仅仅介绍了秦汉以前的文伯、孙叔敖、臧文仲、子发、孟轲、田稷子、芒卯、江乙、赵括、佛xi、如耳等十几个人的母亲的事迹。到后来的《广列女传》,则补充到近一百位母亲的事迹。
《母仪》篇是《列女传》一类的人物传记中的重要篇目。《母仪》,即母亲的榜样。“母亲”一词,是针对子女而言,是指有子女的妇女。《母仪》篇实际上是专门介绍历代良母教育子女的事迹。
一、古代母亲的历史功绩
在古代社会,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男尊女卑,妇女地位低下。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妇女都受到歧视。然而,人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时,却充分肯定了母亲的作用。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下,生产方式决定家庭成员的自然分工是“男耕女织”,“男治外,女治内”,即男子在外耕种、务事,女子在家纺线织布、主持全部的日常家务。因此,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抚养、管理、教育者,子女的成长发展无不浸透着母亲的辛劳和心血。
在中国古代,家庭是以父子为中心,即是男子主宰一切,而女子则处于男子的从属地位。所谓“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说,在家里,女子依附于父亲,出嫁以后,依附于丈夫;丈夫去世,则依附于儿子。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女子结婚,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封建礼教要求妇女要“从一而终”;即或是丈夫去世了,要终守贞节。“好女不嫁二夫男”的社会舆论,迫使丧夫的妇女终身不再嫁。特别是已经有了子女的妇女,社会舆论对她们的压力更大。当然,古代社会里,丧夫的妇女守寡不再嫁,也有不是被迫的,而是把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长成为她们全部的精神寄托。
在那时候,失去丈夫,孤儿寡母家庭,在社会上是受歧视的,有时也会受人欺压的。许多寡母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唯一的出路是精心抚养、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才。她们为了有一天能有出头之日,不怕艰难,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受尽千辛万苦,也要努力把子女培养成才。
在封建社会,妇女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底层,她们受剥削、受压迫,对于社会的不平有极为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实践,使广大妇女获得了许多传统的优秀品质,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广大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子女传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学者、名臣重将,诸如楚国宰相孙叔敖、大将子发,儒家学者孟轲,齐国宰相田稷子,西汉丞相翟方进,西晋政治家陶侃,唐朝诗人元稹,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思想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全都是由他们的母亲一手培养长大成才、成名的。中国古代的母亲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古人为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立传,纪念她们,歌颂她们,要后人学习、效法她们,实在是理所应该的。
古代的母亲在培养教育子女中,创造、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
二、注重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
古代母亲教育子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普遍重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重视做人的教育。并且把做人的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严格要求一抓到底,绝不迁就姑息放任自流。
诚实:孟柯小时候,看到东邻杀猪,问母亲东邻杀猪做什么。孟母随口说:“杀猪给你吃肉。”说完,盂母自觉失言,为避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真的买肉给他吃。
谦虚谨慎:鲁国文伯,小时盛气凌人,每次放学回家,都有许多小朋友前呼后拥,有的帮他拿宝剑,有的帮他脱鞋,他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母亲敬姜看到,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要他谦虚谨慎。
廉洁清白:在子女为官以后,母亲们都特别注意教子廉洁清白。三国盂仁为监鱼池官,自己结网打鱼送给母亲,母亲严厉批评他。西晋陶侃为县太守,凭借职权送公家鱼塘的腌鱼给母亲,母亲拒收,并写信批评他是给母亲增添忧愁。唐李畲为官,车夫将禄米送其家,不但禄米多给,而且李畲还不付车费,其母发现,给予批评,把多给的禄米退回,并亲付车费。唐朝中书令崔元纬母告诫儿子说:“儿子在外做官,如听说生活贫困,是好消息;若听说生活奢侈,则是坏消息。做官的如凭借职权多吃多占,跟盗窃一样。做官不清白,愧对天地!”
刚直不阿:在封建社会为官,正直人常遭陷害。古代母亲却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刚直不阿。春秋时楚国江乙为官,因正直遭陷害,其母亲自到朝廷为儿子打抱不平。东汉范滂为官刚直不阿,身遭陷害入狱,屡遭折磨,但他始终不屈不挠。临死时,母亲对他说:“你这么年轻就死去,母亲怎不肝肠寸断!可是,你刚直不阿美名传千古,死而无憾!”宋朝王子文刚直不阿,遭陷害被罢官,看母亲年事已高,伯母亲知道真相经受不了打击,故意说是自己辞掉官职。母亲说:“你的事我全知道,不用瞒我。过去你父亲因刚直不阿受陷害,今天怀又像你的父亲那样刚直不阿,我应感到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而高兴,有什么忧愁的呢!”北宋刘安定被封为谏,他不去上任,母亲问为什么?他说:“做谏官,就得要直言捐谏,很容易闯祸。母亲年事已高,我怕母亲为我受累。”母亲却劝他说:“谏官是天子之耳目,你立当有捐身报国的决心。将来一旦因直谏遭流放,到哪里我都随你去!”
秉公执法:唐朝郑善果为官,每次断案,母亲都躲在帐后听着,如执法公正,则和儿子坐在一起进食,谈笑风生;如发现儿子断案不公,则终日不食,严厉批评教育儿子。唐朝李景让因部下有人违背他意愿,将一人打死,其母得知,愤怒斥责儿子说:“你凭借职权,滥用刑罚,妄杀无罪之人,太残暴了!”当即令人用木杖打李景让,以示惩戒。
克己自励:春秋鲁国文伯为官,回家见其母织布,很不高兴,以为会让众人耻笑。其母教诲说:“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士之民响义,劳也。我之所以织布,是怕你忘记先人之业,怕你怠情。”唐朝郑善果任江州刺史,其母仍旧昼夜纺线织布。郑善果不解,对母亲说:“儿为三品官,所得俸禄不少,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听儿子这样一说,母亲告诫他说:“你已年纪不小,我以为你已懂得天下的义理了,听你这么说“看来你并不懂;你的俸禄不应独享,应周济穷困亲朋。纺线织布,这是我们妇人的本分,自你父亲殁世以后,我从不涂脂抹粉,生活俭朴,亲朋有凶吉事,全都资助。我庄园的收入,也都周济穷困亲朋。你应当像我这样克己自励呀!”
坚持正义:秦朝末年,王陵参加刘邦起义军。项羽为迫使王陵投降楚军,将王陵母做人质。王母看到刘邦的汉军是正义之师,以死激励儿子坚定地跟刘邦打天下,舍身教子坚持正义。汉朝御史大夫张汤,主持正义,好胜凌人,被丞相严青翟陷害入狱而自杀。其弟欲厚葬,母不允许,说:“汤儿为天子大臣,被人诬陷而死,为什么还要厚葬?要简葬,用牛车把棺木送走就可以了。”以此抗议邪恶。
忠贞爱国:东汉赵苞为辽西太守,其母亲、妻子在赴辽西途中,被鲜卑人劫为人质,携持进攻汉朝国土,要挟赵苞停止反抗。赵苞忠贞爱国,哭着对母亲说:“我是母亲的儿子,现在为国驻守边疆,我忠孝不能两全啊!”母亲对儿子说:“你不能为救我而停止抗敌,要狠狠地打击入侵之敌!过去王陵母为固其子忠于刘汉之志,伏剑自刎;我今天就死在鲜卑人的刀下,你也要保卫国土不受侵犯!”
三、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古代母亲教育子女,都坚持严格要求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还注意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创造良好环境,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地旁边,盂子就学哭丧、埋人。孟母认为该居住环境不利盂子成长,迁居集市旁。孟子又学商人做买卖,盂母仍认为环境不好,又迁居学宫旁,盂子受到读书人的影响,知书达礼,于是定居下来。
注意子女交友:汉朝南郑泰瑛,其子交往的朋友,无一个是贤者,她严厉批评儿子,使其多结交贤人。三国时孟仁在去南阳求学时,其母为之做一大被,目的是和贫穷的求学者共盖一被,以结交良友,受良好的影响。西晋陶侃,结识一良友陆逵。一次陆逵骑马到家,探望陶母,陶母家贫如洗,无力招待,可他念及陆逵是儿子的挚友,想尽办法热情招待。把铺下的稻草抽出喂马,偷偷剪下头发卖掉,换来酒肉招待儿子的挚友。宋朝杨仲珍将朋友请到家中,其母在窗外听他们说话后,对儿子说:“我看你的朋友,德才都不太好,这对你影响不好。”儿子听了母亲的教诲,结交了品德高尚的朋友。宋朝张奎母,在儿子请来朋友至家中时,在窗外听他们谈论些什么。如谈论做学问之事,则设宴款待;如果是嘻嘻哈哈不谈正事,则不管他们吃饭。
勉子刻苦读书:孟子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次,逃学回家,其母剪断正在织着的布,告诫儿子说:“织布要一寸一尺地织,才能成为有用的东西。做学问也要像织布这样,日积月累。你中途逃学,就和剪断织布机上的布一样,将来没学问,成不了什么有用之才。”东汉翟方进进京求学,无力交学费,其母也随儿子至长安,昼夜纺线织布供儿子求学。魏晋时期皇甫谧,年20岁,不愿读书,整天东游西荡,婶母教诲他说:“你这么大,还不读书求上进,你用什么来宽慰我的心啊?我对你可没少操心,可你为什么就这么不争气呢?”皇甫谧接受婶母教导,刻苦读书,成为著名学者;宋朝宋缓之母亲自教其子读书,他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时人所崇尚,15岁召试中书,受到宋真宗器重,曾任兵部尚书。北齐王昭小时候好读书,其母在书市看到一本好书,欲为子购书,家贫无钱,将手镯卖掉,感叹说:“我留着它,有何用,那如用它替儿子买书更有用处。”宋朝欧阳修,小时候家贫,买不起书本,母亲用木棍在雪地上写字,教儿子认字。元朝陈佑,年少好学,由于家贫买不起书,其母张氏剪下头发到书市换书给儿子读。
对子女终身负责:古代母亲不仅在孩子小时候重视教育,而且在子女长大成人,甚至做高官以后,仍旧尽自己的责任,严格要求子女。春秋时楚国大将子发,带兵打仗,不能同兵士同甘共苦,生活特殊,不顾兵士死活,虽然打了大胜仗,其母仍不许他进家门。其母说:“你即或是打了胜仗,也是偶然取胜,作战的实力在兵士,不能同兵士同甘共苦,你不是我的儿子。“子发承认错误,才放其回家。梁朝大将王僧辩母魏夫人,在儿子“年过四十”,“为三千人将”以后,仍严加管教儿子,在执行公务中稍有过失,母亲还用拐杖打他。春秋时齐国宰相田稷子,为官三年退休回家,带回数百两黄金,其母认为钱来历不明。经反复盘问,田稷子承认是接受下属之贿赂,母亲非常生气,斥责他不忠不孝,令其退回脏物。并到国王那里去请罪。国王得知,赞扬田母深明大义,给予奖赏。
以情动情:继母自古以来就难当。要使丈夫前妻留下来的孩子信任,听从教导,必要真诚的爱这些孩子。古代有许多的继母,深明义理,用真诚感化孩子,取得教育的主动权。看秋时齐国芒卯之后妻,有子三个,芒卯有子五个。这五个孩子均不爱继母。继母对亲生的三个孩子说:“那兄弟五人,没有母亲,很可怜,你们不要与他们争吃争穿争宠。”继母偏疼他们,他们仍旧不爱继母。不幸丈夫前妻的一个孩子违犯法令,要处死刑,继母得知,心急如焚,东奔西忙,设法搭救。有人劝说:“既然那五个孩子不爱你,你何必如此为他们操劳?”继母说:“继母也是母亲,为人母却不真心爱其子,那叫什么母亲呀?假如我偏袒亲生的孩子,而疏远非亲生孩子,那合乎义理吗?”后来,此事被安厘王知道,深为此继母精神感动,赦免其子的罪过。自此,五个孩子像对待生身母亲那样爱戴继母。
齐国齐宣王时,有个人被杀害,据人揭发检举怀疑是兄弟二人所为。兄弟二人争相承认是自己杀的,官吏不能判断,问其母。其母说:“是小儿子杀的。”一般做母亲的都是特别宠爱小儿子,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说是小儿子杀的人呢?官吏不解,问其母;其母说:“小儿子是我亲生的,大儿子是丈夫前妻留下的。他父亲死时,嘱咐我要把大儿子照顾好。我既然已经答应了,就要信守诺言。如果杀了长子,救活了我亲生的儿子,这是‘以私义废公义’,是背言忘信,欺骗死去的丈夫,那我还有脸见人吗!”继母的义举,感动齐宣王,宣布全都赦免不杀。从那以后,丈夫前妻之子倍加爱戴继母。
中国古代的母亲,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广大妇女的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情操。她们是在用自己的人格,精心造就子女,兢兢业业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说:伟大的母亲。把“伟大”二字冠之以母亲,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她们用自己的心血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原标题:古代母亲的榜样——《列女传.母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