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杂志4月18日公布了威廉亚洲官网 一期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中国有136家企业上榜,上榜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524家)和日本(258家)。该排行榜是根据销售额、利润、资产和市值等各种指标综合评定而出的。在排名前30位的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其中4家是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第5位)、中国建设银行(第13位)、中国农业银行(第19位)、中国银行(第21位),另外两家是中石油(第7位)和中石化(第24位)。银行再次“引领”了中国企业在《福布斯》上的排行,继续扮演中国规模最大、利润最高企业的角色。
如果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如果这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成果,如果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见到这样的榜单,无疑是令国人高兴和期待的。只是遗憾的是,这是行政性垄断的结果,所以对这样的榜单,我们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更有理由担忧中国经济的未来。
必须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中国的银行已出现了两次业绩“大爆发”。第一次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的信贷规模“大爆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信贷资金投放总量超过了17万亿,尤其是2009年,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更是突破了10万亿,创造了“历史”;第二次是货币政策紧缩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银行出现了效益“大爆发”。由于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压缩信贷规模,企业普遍出现了资金紧张。面对严峻的形势,国有商业大银行没有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矛盾,而是趁机大幅上浮利率、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搭配至少一半的承兑汇票、要求企业边贷边存、搭售理财产品、收费等。一般的贷款,都超出了基准利率的一倍以上,两倍、三倍的也是比比皆是。前者留下的“后遗症”是,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企业和民众的经营负担、生活负担加重;后者留下的“后遗症”是,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效益急剧下降,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向银行。由此可见,银行这两年的规模和效益大扩张,是以牺牲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代价的,是对实体经济的严重伤害,给中国经济留下诸多隐患。
而从入选榜单的其他企业的情况看,同样具有令人担忧的问题。进入排行榜前200位的中国企业,虽然有15家,但是,没有一家真正的实体企业,其中金融企业占了9家、资源型企业占了4家,其余两家为通信企业。看看日本和韩国进入榜单的企业,排名首位的都是实体企业,前者为丰田汽车公司,后者为三星电子。美国进入榜单的排名首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虽然这也是老牌的资源型企业,但早已走上了多元发展、跨国发展、控制性发展的道路,如发电、控制国外的矿山资源等。
这几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处境越来越逼仄,甚至被边缘化。一方面,实体企业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社会资本不愿意再在实体企业待下去,实体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银行、房地产、资源性行业等盈利水平太高、经营太容易,对社会资本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许多社会资本明里暗里进入了这些领域,也使社会利润大幅度向这些领域转移。
实体经济被“空心化”,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忧。虽然管理层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重视和关注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银行、资源型企业等仍然在不规范行为之路上走下去,那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当我们在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00强的数量不断增多、位次不断前移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希望中国实体企业能像银行等一样快速成长。再怎么说,银行、通信、资源性等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实体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