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林彪不会忠于毛泽东
1971年9月13日凌晨,一架标有五星红旗的三叉戟1E-256型飞机,在蒙古境内距离中蒙边境360公里的温都尔汗坠毁,机上8男1女当场死亡。中国大陆官方宣布,这些死者是叛国投敌。最大死亡者是毛泽东的接班人、最忠实的部下林彪,全球因此一片哗然。
然而,1960年代蒋介石就断言林彪不会忠于毛泽东。这基于抗战时林彪在他面前的直言不讳,而且蒋手里也确实握有一份有关林彪所述意见的长篇报告。
助毛催生文革的林彪,1969年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被定位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然而两年后林彪在机毁人亡后被定性为“投敌叛国,自取灭亡”。短短两年间的毛林权斗,恰是极权中国的权斗缩影。
据人民网报导,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林彪折戟沉沙,很难过。蒋介石之所以感到悲怆,并非留恋自己与林彪的师生之谊,而是另有隐衷——正当林彪在“文革”中唱红打黑、出尽风头,红得发紫时,偏居台湾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一次中常会议上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相信林彪这个人会忠于毛泽东。”会后,蒋介石的秘书陶希圣(黄冈人,与林彪是小同乡)问及此事,蒋说:“你查一查1945年的档案就知道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林彪曾受命前往重庆,面见蒋介石,为毛泽东主席与蒋介石的谈判打前站。林彪见了蒋,显得毕恭毕敬,口口声声地称“校长”。蒋说:“你们共产党还让这样称呼吗?”林彪谨慎地答道:“我尽管在共产党内,将来校长一定晓得我能为国家做什么事。”当着蒋介石的面,林彪不敢长谈,他表示有一些“意见”想通过蒋的心腹详谈,然后转达给蒋。蒋即传唤军统局副局长郑介民(也是黄埔生),当着郑的面说:“林彪同学有些事情要与你充分交换意见。”郑介民即与林彪在嘉陵江畔的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长谈了几个小时。随后,郑介民向蒋递交了一份很长的报告。1960年代陶希圣查阅过这份郑介民所写的长报告,至今仍保存在台湾阳明书屋。
960年代蒋介石断言林彪不会忠于毛泽东,是基于抗战时林彪在他面前的直言不讳,而且蒋手里头也确实掌握了一份有关林彪所述意见的长篇报告。林彪死后,蒋介石很难过,几次对秘书陶希圣提起:“可惜当初不相信林彪而不敢建立这条内线。”
让时光倒流,回到1925年冬,喧嚣的广州城粤华路杨家祠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外来了一位瘦削的青年。他风尘仆仆,满面倦容,背着一个蓝花布包袱,操着满口浓重的湖北乡音。这位青年在门外踌躇了一阵,随后跨门进来,在会客单上填下一行文字:“林彪,十八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先生。”门卫认真地盘问了青年一番,才指点他往里走。
林彪千里孤行,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按照堂兄的吩咐,来找林育南、林育英的好友恽代英、肖楚女。在他们的帮助下,林彪顺利地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第二团第三连学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坐落在广州黄埔岛上,它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入校,怀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的信念离校。然而,残酷的现实,变幻的政治风云把他们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相互展开了绵延22年的生死搏斗。这是黄埔军校的不幸。
林彪入校受训时,黄埔军校已经毕业了三期学员。到林彪所在的第四期时,军校的经济条件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捉襟见肘,十分紧张。学员按步兵、马兵、炮兵、工兵、辎重、政治各科分编成队,散驻在蝴蝶岗等地。整个军校,除一间俱乐部是青砖瓦房外,教堂、宿舍、伙房、厕所都是草房。军校学员每人发两套军装、两件衬衣、两双布袜、三双草鞋和一条武装带。学员以集体生活为主,每星期放假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或请假外出。黄埔军校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学内容,讲授《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和《实地测图》等课程,此外还进行单兵动作、连排营行军、平战中的联络等训练。叶剑英是当时黄埔军校最有声望的战术教官。林彪经过了从私塾到高中的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较好,人又聪明,因此,他的各科成绩在考评时均为“优良”,而且由于他肯动脑筋研究战术问题,深受一些军事教官的青睐,同学们不无妒嫉地称他为“军校之鹰”。这只“军校之鹰”不畏繁重的课堂课程,就怕野营拉练和早典。因为林彪耐力很小,体质虚弱,适应不了大运动量、长距离的训练。
按照军校的惯例,每天雄鸡鸣白时,只要不是雨天和雪天,全校各科各连的学生,都要围绕黄埔岛公路列队跑步。绕岛一周,大约有十五公里的路程。一天,素以严厉著称的邓演达教育长到校视察,全校学员早典跑得又快又齐。突然,步科三连的方阵中有一个学员“扑通”一下倒在了地上,整齐的队形被打乱了。邓演达疾步搀起这名扑倒在地的学员,大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怎么啦?”
这名学员满脸羞色,难过地说:“报告教育长,我叫林彪,刚才吃不消了。”
“停止跑步!便步走!”邓演达告诉值星官:“跑步要兼顾学员体力,逐渐增加路程,不可硬来。体弱多病者应视情况分别对待。”
黄埔军校的早跑,既是一种纪律的约束,又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林彪也逐渐适应了这种马拉松式的早跑,体质渐渐增强。到后来,身体虽然仍旧那样瘦削,但已经炼成了一副经得起摸爬滚打的筋骨。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争夺革命领导权异常尖锐激烈的场所。“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后,第四期学员的学习环境,表面上看来是处于左、右派斗争的低潮状态,实际上不过是大雷雨前的暂时沉寂而已。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调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后,恽代英和肖楚女便成为军校政治讲坛上的“日月双璧”。
恽代英、肖楚女二人是著名的共产党人。对于他俩的演说,当时在黄埔军校工作的茅盾(沈雁冰)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可谓一语见的:肖楚女为湖北人,与恽代英同乡。二人皆健笔,又同为天才的雄辩家,平居宴谈,都富于幽默味。然楚女纵谈沉酣时,每目嗔而脸歪,口沫四溅,激昂凄厉,慑震四座,代英则始终神色不变,慢条斯理,保持其一贯的冷静而诙谐的作风。二人之文,风格亦不同。代英绵密而楚女豪放,代英于庄谐杂作中见其煽动力,楚女则剽悍劲拔,气势夺人。其于演讲亦然。楚女之演讲,有如进军鼓角,代英则有时嘲讽,有时诙谐,有时庄严,历二三小时,讲者滔滔无止境,听者孜孜无倦容。然雅俗共赏,刺激力强,则又为二人共同擅长。……
在恽代英、肖楚女的鼓动下,军校中大批青年开始向“共产主义”“进步”起来。但在“日月双璧”光环笼罩下的林彪,在政治上并无出色表现,有负堂兄林育南的希望和恽、肖二人的培养。林彪在黄埔军校,本来可以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但鬼使神差竟成了对头。
蒋介石沙场论将,他认为林彪是黄埔生中的佼佼者,被他称之为“当代韩信”。早年曾想收归己用,可谁知林彪进入了叶挺独立团,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逐渐崭露头角,不仅成为红军的主要将领,也成为了他日后的一块心病。
1945年5月25日,延安东关机场,一架大肚子草绿色美国运输机已经发动起引擎,前往送行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个个手里攥着一把汗,可出不得一点闪失啊,机舱里坐着的全是中共军界重量级人物,如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薄一波、陈毅、林彪、肖劲光……他们身负着重要使命,将在今后与蒋介石争夺江山的斗争中起到关键作用。
飞机振翼而上,毛泽东手搭凉篷,久久凝视。无独有偶,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也在关心着这架飞机的航向,一日数次打听着情况。时任行政院军政部长的陈诚立正报告,据可靠消息,那架美国飞机在中共晋冀鲁豫边区所在地晋东南方向的黎城县长凝机场降落后即返回,刘伯承、邓小平留在当地,陈毅赴华中,唯有林彪、肖劲光一行辗转北上,不明去向。
“这还要猜吗?林、肖肯定去东北了。”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一语中的。
蒋介石点点头,同意白崇禧的判断,他抽了一口凉气:“从此东北无宁日矣。”
蒋介石的担忧缘于他对林彪的了解。
有人说,1945年5月25日这一天决定了毛蒋二人今后在国共内战中的成败,不无道理。这架飞机,承载了毛泽东打天下的主力将帅,若飞机坠毁则中国现代史可能改写。除林彪外,最重要的则是刘伯承。他是后来中共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称他为现代“孙武”、“军神”。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但他却不被毛泽东重用,对他别有看法。而这,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熟知中共党史军史的话,就知道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参谋团是起义军的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因固然很多,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19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从苏联回来的人一样,对毛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抑。而在这期间,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中从一大批红军将领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战斗力的核心“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经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指挥艺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彪“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夜将遭遇战改成了大规模伏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共产党内公认的征战能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林彪不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打没有命令、变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胜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莽撞,不盲干,以智取胜。自己占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学习,做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而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是在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林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很严,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从井岗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均能彻底执行。
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毛泽东是最清楚不过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就在林彪如如中天时,却传来他与毛泽东反目成仇并最后折戟沉沙,不仅当时令人震惊,就是现在,人们也在反思极权主义背后见不得光的黑幕,惊醒后人:个人的品质和素质都是靠不住的,而先进的制度才是个人才华和权利得以充分发挥和伸张的根本保证。
(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