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案打破“咬得越多死得越快”的神话(图)
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消息,连日来引爆了国内各大新闻网站、论坛。“总算保住了命”!社会各界普遍对最高法刀下留人感到欣慰。
对于最高法的裁定结果,网上网下有多种声音,普遍认为是“舆论民意”的结果,就连吴英的两位辩护律师也认为与“温总理两会答记者问”有关联,尤其一些网友振振有词问到,既然最高法经审核也认定,“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一审判决、二审裁定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为什么不判除死刑立即执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笔者以为不排除这方面可能性,但这不是主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案件本身。对此,最高法已给予明确说法:“吴英归案后,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并供述了其贿赂多名公务人员的事实,综合全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正是基于吴英如实供述了“官商勾结”的犯罪事实,被最高法认定具有“立功表现”,才从宽免于一死。而浙江高院此前却认为“吴英检举他人受贿事实的行为属于坦白交代自己的行贿行为,依法不构成立功”。这也正是舆论民意对于浙江高院终审依然重判吴英死罪愤愤不平,以及对最高法核定免死普遍感到欣慰的根源所在。
深谙此类案件内幕的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当一部分民间借贷背后是官商勾结!”最高法将吴英如实供述官商勾结的犯罪事实视为“立功表现”,不仅打破了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咬得越多,死得越快”的神话,而且为类似“吴英们”免死求生指明了方向!更是对一些地方法院“咬得越多判得越重”枉法裁判的一次拨乱反正!既顺应了舆论民意“深挖案件背后保护伞,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立足“抓源头”,“以反腐新成效取信于民”的具体体现。
吴尚澧
说到此,不得不提起目前正在最高法死刑复核阶段中的安徽兴邦特大集资诈骗案主犯吴尚澧一案。此案波及27个省市4万多人,涉案金额高达37亿多元,并造成24亿多元集资款无法返还,被官方定性为“中国非法集资第一大案”。虽经公安部挂牌督办,安徽公、检、法前后长达三年多时间的审理,但由于是“关门审理”,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致使主犯吴尚澧即将被最高法核准死刑立即执行之际,真相至今仍成谜。
安徽曾被国务院列为非法集资的重灾区,全省非法集资企业多达100多家,而兴邦科技公司被公认为是“始作俑者”。然而兴邦公司多年来一直却是“安徽省农业化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兴邦模式”却得到了地方政府官员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直到惊动中央后才迟迟被查处,前后长达10年之久。在兴邦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总伴随着各级官员的身影,甚至在资金链出现断裂的时候,地方政府曾动用财政资金为其“填窟窿”。然而,在查办、审理兴邦一案的过程中,一个官员都未能涉及,像是从人间突然蒸发了一般;不仅如此,一些官员还曾帮助主犯“出点子”,致使一审庭审现场,包括主犯吴尚澧在内的众高管,像是提前开会统一了口径一样,对于法官的提问答非所问,引得旁听席哄堂大笑,整个庭审现场如同闹剧……
随着吴尚澧原一二审律师叶星林及死刑复核阶段辩护律师陈有西等一些专家学者的介入,通过有关媒体持续披露相关案情真相,并强烈呼吁最高法发回重审的消息经报道后,有关兴邦一案的内幕更是在社会上被传得沸沸扬扬。
笔者也曾多次赴亳州调查,提及此案背后官商勾结的内幕,无论是当地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几乎众口一词笑答,“他敢说吗?咬得越多,死得越快!”
日前,温家宝总理《求是》撰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强调要坚决查办金融机构中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件,并要强化问责,对于工作不力、发生重大案件和对腐败案件查处不及时的部门、地方,要按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对人民群众举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求及时回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处理结果要进行反馈或向社会公布。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我们期待着,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兴邦特大集资诈骗案背后真相早一天“浮出水面”。也只有查清“兴邦神话”诞生、破灭的整个案情真相,兴邦一案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作者:原《安徽经济报》记者、驻亳州记者站站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