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唯有读书高” 移民海外的华人子女教育现状

 2012-04-22 15:4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据美国《侨报》报道,去年初,亚裔虎妈、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虎妈战歌》引发中美育儿理念大讨论,并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并不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每个人对自己的子女寄予不同的厚望,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也就有各不相同的方法。看看周围的几位华裔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效果又如何?

华裔学生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补习。华裔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是子女进入名牌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

在安德逊癌症中心工作的戴医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头上各种专业协会的头衔和相当不菲的收入,而是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早出生三分钟的姐姐欢欢和弟弟喜喜今年上11年级,以他们过往的骄人成绩和各种奖项来看,进入一所顶级院校,大概如囊中探物一般。谈到对宝贝儿女的教育,戴医生说: “我太太付出太多,她是虎毒不食子的虎妈,她对儿女既严格又宽爱。”

戴医生的太太也是学医的,为了儿女的教育,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专心相夫教子。刚把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的水煮鱼端上桌子的戴太太,边擦手边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戴太太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学校列入课表的在校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若没有学校的各种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而且,按照美国法律,不满12岁的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鉴于此,戴太太就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因为孩子兴趣爱好还各有不同,戴太太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戴太太谦虚地表示,自己唯一做对的事就是让孩子坚持学习同一样技能。女儿欢欢喜欢钢琴、绘画和游泳,儿子喜喜钟意小提琴和打篮球。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出现过入门后一段时间又开始喜欢对方正在学的东西,但戴太太坚持必须学好一样,而不是随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中学时候,欢欢喜喜都在所学的技能上获得各种奖项。

此外,戴医生和戴太太在家一直坚持说中文,并把学校课堂讨论的内容让孩子在家用汉语再演练一遍。这当然要花很多时间,但是从结果来看,是完全值得的。两个孩子所讲的汉语都不像一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一样带有口音,双语皆可谓流利地道。戴太太还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阅读,这为高中阶段的功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欢欢喜喜现在上高中,课程轻松应付,门门功课都是A,并且双双评上学区优秀学生。

归结起来,戴医生总结说:“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无论怎样有见地,他们的选择父母还是需要把关, 毕竟,他们所能看见的是到底有限的。要说成功的秘笈,我想除了孩子在教会接受耶稣为信仰根基这一根本以外,就是要抓好孩子课余时间,在发挥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尽可能不把时间虚度,十几年积累起来,取得这么点成绩真算不上什么。”

从早期“三把刀”到第二代华裔的“三个师”

早期的华人移民,外出打拼大多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泥水刀,意指华人移民最擅长的餐馆、理发和建筑这三种职业。当年靠“三把刀”创业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从餐馆业进而转变成超市业的。不过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让子女不用每日辛劳,能够在写字楼里工作,改变靠手艺吃饭的生活型态,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多远远超过其他族裔,希望子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将来成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或工程师等专业,以此提高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

近10多年来,原籍福州的移民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入籍成为公民,然后申请家人赴美。福建籍移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师适时占领阵地,与原来传统格局的香港、广东籍律师形成竞争态势。

李先生(Thomas)出生在旧金山,是典型的第二代华裔。他父母都来自福建,在旧金山以餐馆业为生,如今已经快70岁了,还每天守在餐馆照看生意。李先生是一名执业移民律师,他的业务主要是为福州移民办身份或申请家人赴美团聚。他认为福建人乡土观念重,怀旧念旧,有一定建树的都成立各种社团,凡事喜欢找乡亲,有事情时抱成一团。李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餐馆中长大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父母真是辛苦,兄弟姐妹四个,个个都接受高等教育,哥哥是学建筑的,现在经营自己的建筑公司,妹妹是牙医,有自己的诊所,弟弟在拉斯维加斯做酒店管理。”

他觉得父母非常有远见,从小对几个子女的教育特别严厉,记忆中父母从未因为别的事情发过火,但兄弟姐妹中要是谁的考试成绩不好,那可是非常大的事情。他记得弟弟因为贪玩,高中毕业时没能被大学录取,把父亲气得差点离开人世。后来弟弟发奋读书,终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由于在旧金山的唐人街长大,李先生兄妹四人都会讲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语和英语四种语言。这成为在服务华人的一大优势。更难得的是,出身清贫,从小就在餐馆店帮忙、送外卖、在厅面服务、靠半工读完成学业的经历,成为激发他们发奋向上的动力。

李先生最推崇的一句话是鲍威尔将军说的:“如果你已经处在最下层,那么你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向上。”像李先生这样,父母从小教导的就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的人生哲理是,要想改变贫穷的家庭面貌,努力读书才是唯一出路。从父母身上,他们也看到未来的奋斗目标,不想将来像父母那么老时,还要辛苦工作,要在年轻时多吃点苦,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

希望孩子将来多一份选择

说起在美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先不说作为龙的传人在海外的文化传承,只要客观地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屋漏偏逢连阴雨的现状,看看美国次贷风波以来的高失业率,再看看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让孩子学中文还真是有点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意思。可是,在美出生的华人孩子们是不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心的。家长们陪着、哄着、逼着,只要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个莫大的宽慰。

年轻妈妈丽丽和儿子丹尼  

丹尼的中文课作业

来自青岛的年轻妈妈丽丽(Lily),每天除了上班,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独子丹尼。丈夫马克.戴维斯(Mark Davis)在一家海洋石油公司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丽丽在家除了要负责孩子的教育,还要负责年近八旬的婆婆生活起居。丽丽最大有愿望就是儿子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将来多一个选择,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起码不至于因为语言而放弃。丽丽常对丹尼说: “你一定要学中文。将来妈妈老了的时候回国居住,你要是不学中文,到时候你什么都听不懂。”

丽丽有两个哥哥,大哥的儿子17岁,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顺,尤其是对爷爷奶奶特别好,还在厨师学校学习。他没有收入,可是当他第一次拿到奖金的时候,他把800元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这给丽丽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觉得这样的品质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才能培养出来。为了鼓励丹尼学中文,丽丽带着儿子两次回国,就是要与表哥表姐相处,让他们影响丹尼。丹尼在中国的时候跟表哥表姐相处甚欢,14岁的表姐对丹尼特别好,不时带他出去跟朋友一起玩。等丹尼回到美国后,学习中文的劲头果然很足,写字也特别认真,常常得到老师表扬。

对于学习中文的孩子特别难的写字部分,丹尼毫无压力。只是由于在家整个语言环境都是英语,孩子听和说有点吃力,所以丽丽常常通过网络视频电话让丹尼跟家人聊天,以帮助他提高听说水平。丽丽准备今年暑假再一次带丹尼回中国,跟亲人们相聚相处,增加他对家乡的亲切感。中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异,其实本身就是它们在语言文字信息中的处理不同所导致的。像丽丽这样,能够参透其中奥妙,并领悟其本质,从而选择让孩子接受可以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来源:侨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