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着陆风险几何?
中国上周公布的增长数据逊于预期,引发新一轮有关中国经济可能发生“硬着陆”的猜测。对此,投资者应当感到担忧吗?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戴维•谢普(David Shairp)表示,尽管许多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但目前远不到解除警报的时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经济的致命要害恰好是贸易领域,”他表示。“得益于出口驱动的工业化,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发展迅猛。眼下,可能导致经济无法实现软着陆的主要风险在于出口下滑幅度加大。目前已出现需求回升的初步迹象: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订单数据有所改善,原材料库存在减少,而银行信贷也在好转。”
“但是,尽管中国经济很可能正在触底回升,春节后各种怪异的数据却表明,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能看清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软着陆’,但‘比较硬地着陆’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实际上,除非当局进一步放松政策,否则可能会发生更糟糕的后果。”
意大利裕信银行(UniCredit)经济学家尼古劳斯•凯斯(Nikolaus Keis)也认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说明中国当局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以刺激国内需求。
“人们通常认为,8%是中国GDP增长率的一个临界点,只有达到这个‘门槛’,才能保证为劳动力市场新增人员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他表示。“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将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调低150至200个基点。调低关键利率也是一种选择,此外也有可能再出台选择性财政政策措施——尽管绝不会是2009年中庞大刺激计划的翻版。”
“政策宽松度持续或加大,是我们的资金仍然押注‘软着陆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是我们的预测——鉴于全球经济、最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出现企稳并复苏的迹象,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出现缓和迹象,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率的拖累作用应会减弱。”
高频经济公司(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温伯格(Carl Weinberg)对中国消费增长前景更为乐观。他表示,“很明显,因为食品价格下跌而省下的钱,中国家庭在第一季度结束前还没来得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这段时期消费支出未见增长。”
“但是,消费开支增加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可能会发生得比我们先前预测的要晚一些。人们意识到购买食品之后还富余更多的闲钱,是需要时间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人们在吃喝上的开支占到收入水平的35%至45%。对于这样的国家,减缓食品价格上涨速度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正如汽油涨价会挤压纽约人和伦敦人的可支配开支,食品价格猛涨也会挤压中国人在其他方面的开支。我们预计消费需求不久后就会加速上升,从而推高第二季度GDP增长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