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省观念的启示(图)
Getty Images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的核心观念是“仁”。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创建者,其学说影响中国甚深,被后代尊称为“至圣先师”。北宋记录文学家唐庚语录的《唐子西文录》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是对孔子精神、学说贡献的肯定。
自省,即自我反省,在于省察自己过去言行的是非好坏,看言行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过错。《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提及反省。到底孔子对自省的看法是什么?下面针对《论语》对反省的看法,做了一些整理。
反省能使社会安定
若人人都能够省思已过,对社会的安定必有所助益。〈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社会人心败坏,孔子大叹没见过能知其过而自我批评的人,此处提出需要反省的对象是普罗大众。
除了百姓之外,孔子认为管理人民的官员亦须自省,〈为政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缺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缺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说,多听他人的意见,不要说没把握的话,说话要谨慎,就能减少错误;多观察,不要做没把握的事,行动时要谨慎,便能减少后悔的状况发生。少说错话,少后悔过去的行为,就能当好官了。孔子指点正在学做官的弟子子张,要他多听、谨慎发言,就能减少错误、少说错话。
另外,孔子也认为,不施行仁政却一味主张战争的行为也应反省。〈季氏篇〉──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点出冉求的观点的错误,他说,在其位就要尽责,不然就应该辞职。虎兕从笼子跑出来,龟玉毁于木盒中,以虎兕比喻季氏,龟玉喻颛臾,季氏要攻打颛臾,两者皆有错,但看守笼子的人,也就是冉有、季路身为辅佐的臣子,未能善尽劝谏的功能以消弭战争,此过是需要反省的。
反省以达贤者、君子
〈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借由别人的经验,为何能使人达到舍不贤而向贤呢?见到贤者的行为,便对照自己的表现,看看有哪些地方贤者做得很好,而自己却做得不对或不够好,进一步想到要效法与学习对方的长处,改正不良的行为;见到不好的表现,也对照自己的内心,看对方有没有错误也是自己会犯的,借此找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即可达到舍不贤而向贤、弃恶从善的目的了。
这种见贤思齐是应该持续实践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可能遇到嘉言懿行,便可用来反观自我;也随时都有机会遇到不妥的行为表现,可以借此修养内心,因此自省的内心观照不能一日废止。
既然可以借鉴贤者的行为而反躬自省,并且向贤者看齐,那么,反省之后要成就怎样的品德呢?〈颜渊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鼓励弟子藉内省而不疚以成就君子的品德,藉著反省让自己不愧疚,也就没有什么需要忧虑与恐惧的了!〈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孔子以仁者、智者与勇者的不忧、不惑、不惧来说明君子之道。自言尚未做到君子之道,正是要让弟子们学习他谦虚、不断反省自我的精神。
自省的启示
孔子对反省的见解持着正面的态度。反省不仅能安定社会,对个人自身的内心修养更是助益良多,由此能提升境界,成为有道德的人。
但在当今社会,却常见人们放大别人的问题,而非借由所见所闻省察自己的内心,借此对照自省。如果大家都能把自我反省当成是平日的习惯,积极改正缺失,不断地做得更好,借由反省而要求自己的行为,实践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观点,你凶我狠的状况就不会不断发生,社会问题也不会不绝如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