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对家乡闹饥荒视若无睹的领导人

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韶山听而不闻

 2012-02-27 13: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住进韶山招待所一号楼“松山一号”。第二天,他面见众乡亲,晚上请父老乡亲吃饭,饭后留下部分老人开座谈会,他听到了什么民间的声音呢?请看赵志超著《毛泽东十二次南巡》的部分内容:

“你们每天吃多少粮食?”毛泽东见李家横屋的门框上贴着“食堂”二字,便问道。

“每人每天一斤半老秤。”李文贵答。实际上只老秤12两,他见公社干部在场,便多讲一点。

“咯一点粮食!你们看,难怪不饿得刮瘦?”毛泽东指着一个前来看热闹的面黄肌瘦的社员说。(老秤1斤=16两。吃的粮食加大一倍说出来,毛泽东都知道不够,实际老百姓的人生痛苦达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钟波批注)

公社干部和旁人默默不语。

……

社员邹长卫因为“大食堂”伙食吃不饱,他端了个饭钵来到谢家屋场向主席告“御状”。毛泽东见他手里拿个饭钵,便问:“你每餐吃多少饭?”邹答:“每餐吃四两米。”

毛泽东说:“现在餐餐还有三、四两,总比过去吃百家饭(指讨米)好。”

邹长卫不作声了。(毛泽东强词夺理,邹长卫只能忍气吞声。——钟波批注)

……

毛霞生的父亲叫毛福村,外号“神六花”,是毛泽东少年时的朋友,大革命时期参加过“雪耻会”。

“你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毛泽东问毛霞生。

“担任生产队长,食堂管理员。”毛霞生答。

“那好,你讲真话,亩产多少斤?”见毛霞生不敢讲,毛泽东劝慰道:“不要怕。”“亩产800斤。”毛霞生终于憋足勇气答道。

“是一稻800斤,还是两稻800斤?”

毛霞生迟疑地道:“一稻。”

“要讲真话啊!两稻才800斤哩。”

毛霞生脸红了。“主席,一稻只有400斤。”

“那怎么讲800斤呢?”

毛霞生指着在场公社、大队干部说:“是他们要我这样讲的,我要是讲真话,你走了,他们会批评我的。”

……

“你们现在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呢?”毛泽东问道。

“十六两秤,全劳力每餐半斤,中劳力每餐四两,妇女、小孩每餐三两。”

“你当队长,干活要带头。你说,每天到底要吃多少粮食呀?”

“主席,说实话,我每天的粮食一餐吃了还不够啊!”

“我们韶山原来是一身一口,七担一斗,就是说一个人一年要7担2斗稻谷。每担谷折合125斤谷,一人一年要吃925斤粮,才勉强满足口粮要求。现在这点粮食,当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啰。”毛继生插话道。

……

心直口快的毛顺清终于开了腔:“意见是有,如今讲不得,讲了要挨批评,挨斗争。”

“我保险,哪个敢?”毛泽东为他壮胆。

有了“尚方宝剑”,加之喝了几杯酒,毛顺清的胆子大了,话也多了:“原先梨田要过铁板,踩田要过脚板,你老人家在家作田的时候,咯大一兜禾。”说到这里,他站起来打了个手势,接着说:“有句老话,一脚踩到底,石谷八斗米。如今插板板寸,脚都进不得,产量降低了。听说是您老人家要搞的,我们没得办法,您到底是怎么讲的?”

“我没有要这样搞。今天下午在田边,我还同大家商量如何合理密植的问题。我问大家,插六七寸,六八寸,四九寸是不是更好些。”

“密植密植,越插越密,没有个边。”毛顺清插了一句话。

……

有人说:“韶山过去粮食比较足,山上种玉米、红薯,种经济作物,可现在不种了,为什么不种呀?让农民饿肚子!”又有人说:“田里产量不高,干部硬要插板板寸;过去一直是稀植,产量比现在高一些。”还有人说:“农民粮食不够吃,还要交各种各样的粮,什么征粮,购粮,爱国粮……剩下的就不多了,好些人连饭都吃不上!基层干部瞎指挥,横招蛮,不交粮或交不起,就打人骂人。主席,要是您不回来,我们都快饿死了呀!”

毛泽东收敛了笑容,但很快脸上平静下来,并示意乡亲们继续讲下去。

“现在吃食堂,搞集中,男男女女要分开住。历来是各家各户,夫妻一起居住,互相照顾。现在男女要分开,像个什么世道。请问到底是主席要搞的还是谁要搞的?”又是毛顺清发言。

“要让夫妻住在一起,使群众满意。”毛泽东答道。(毛泽东避而不谈是谁要搞“男女分开”,估计是他的主意了。毛泽东1958年有过废除家庭的想法,几次讲过这样意思的话[1]。——钟波批注)

“我还想讲一点,”毛顺清继续说:“毛泽东呀!食堂粮食硬是少了一点,要吃两斤米一天才行!”

“你们不能多种点蔬菜吗?蔬菜半年粮嘛。”

“集体出工,都吃食堂,蔬菜种得不多……”

毛顺清还想讲下去,被另一位老人毛裕初打断了:“你歇歇气,让我也讲几句。”他吸了口旱烟,一边往凳脚上敲去烟灰,一边慢条斯理地说:“去年以来,浮夸风很严重,说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深耕要翻几尺。我们不同意,就说我们是老保守,如今对老人太不尊重了。有‘保守’倾向就要挨批评,挨斗争。韶山还好一点,听说外地更厉害!”[2]

毛泽东1959年回到家乡见到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父老乡亲,并且了解到了自己统治下家乡韶山人生活极度艰难的现实,骗子的本性使得毛泽东写出了黑白颠倒地给自己涂脂抹粉的《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因为有不怕牺牲的壮志,“人定胜天”的思想让日月都换了新天。看吧:稻菽千重浪,粮食大丰收啊,英雄们踏着夕烟回家。多么美妙的画面,可惜是假的。到了睁眼瞎说歌功颂德的人那里,介绍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写作背景是这样的:“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3]

1959年6月第一次视察故乡韶山二十多天以后,听而不闻韶山民间疾苦呼声的毛泽东,在庐山上打倒了自己早有预谋要打倒的、敢于为民说生活困难的彭德怀。随后,毛泽东统治区开展了莫名其妙的“反右倾运动”,毛泽东批示强化公社食堂,农村饿死人的灾难益发普及、严重。

注:
[1]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赵志超:《毛泽东十二次南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7—78、81—83、101—103页。
[3]姜朝晖:《半字师·一字师·二字师》,北京:《北京晚报》2008年3月25日第44版。

 

来源:《毛泽东的假象与真相》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