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文化中有诸多的历史故事,能让人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启悟人的本性善念,唐代的传奇小说中讲述的也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精采纷呈的故事,其中涉及各类题材内容,又以梦境主题最能发人深省,足以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启悟人对名利欲望的新见解。〈枕中记〉中的卢生原本执着功名利禄,遇到道士的点化,在过完梦境中的人生后明白了节制欲望的重要。滚滚红尘中,人们往往被名利所诱所牵,终其一生都在汲汲营营地追逐求取,直至终老,其实已经被这类观念所左右与控制,抑制了真我真念的返出。人生在世即使功成名就、位极人臣也只是短暂的、一时的,宛如是过眼烟云一般,而修行之境界的升华与本性的回归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有诸多的历史故事,能够让人明白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启悟人的本性善念,都是神传文化中的精华与亮点。唐代的传奇小说中讲述的也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精采纷呈的故事 ,其中涉及各类题材内容,又以梦境主题最能发人深省,足以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启悟人对名利欲望的新见解。
一、〈枕中记〉之作者
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 之作者沈既济(约西元750~800),《新唐书》本传言:“沈既济,苏州吴人。经学该明。吏部侍郎杨炎雅善之,既执政,荐既济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脩撰。……炎得罪,既济坐贬处州司户参军。后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撰《建中实录》,时称其能。” 沈既济因吏部侍郎杨炎的推荐而获得左拾遗、史馆脩撰等官职,后又因杨炎获罪而受到牵连,被贬处州司户参军,后卒于礼部员外郎任上。据本传记载,吴兢撰国史时,为武则天立本纪,位列高宗之下。沈既济身为修撰史书以及负责奏议之官,正直敢言,积极规谏皇帝为王室正名,易武则天为“天顺圣武皇后”。
沈既济博通经学,工于史笔,除了撰有《建中实录》十卷之外,还写有〈任氏传〉。其后,与〈枕中记〉内容相似的作品,有元代马致远〈黄梁梦〉杂剧、李时中〈开坛阐教黄梁〉杂剧、明代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邯郸梦〉以及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续黄梁〉等。
二、〈枕中记〉之内容梗概
(一)、“梦境”事件缘起
故事发生于唐代开元七年(719年),地点为通往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的道路上之一家旅店,有位得到神仙法术的道士吕翁,遇到了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抑郁不得志的少年卢生。两人畅谈甚欢之际,卢生心有所感,望着身上的破旧衣服感叹起生不逢时、生活困窘来,也大方道出身为知识分子之苦恼心酸以及心中之所想所要,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人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 古代书生大多都有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心态,卢生原本勤学苦读,意欲获取功名利禄,如今已壮年却落得躬耕田亩的命运。
(二)、梦境大致经过
吕翁为了启悟苦苦执着于功名的卢生,送与宝物青瓷枕头,让他体会到“荣适”的感受,卢生果然枕着枕头進入梦境。数月之后,娶了容貌美丽、门第高贵的清河崔氏女 ,衣着服饰也日益丰厚。隔年考中進士,谋得了官职;接着在参加皇帝特命的制科考试中脱颖而出,转任渭南县尉,此后一路升官、大有作为,兴修水利工程、扫除边疆祸患,官位升到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遭受当时的大臣妒忌与流言嗤语攻击,故被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后才又回到朝廷,担任闲散无实权的散骑常侍一职。然而,在升迁之后的宰相任上十几年,受到皇帝的恩典荣宠,还是再度受到不实的谣言指控,被诬告结交边降图谋造反,以致皇帝特命立案审讯。卢生遭遇如此挫折差点举剑自刎,幸好妻子及时劝阻才保住一条命,加上宦官的力保方得免去死罪,仅流放至边远的欢州 。数年之后皇帝得知卢生的冤情,将他召回朝廷授予中书令,封为燕国公。其后,五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除了悉数担任地方或朝中的官职外,也都迎娶当时的名门望族之闺秀,而且儿孙满堂。家中物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良田宅第、美女、名马多到数不清,直至年过八十才在所任官位上死去,临死前还得到皇帝亲自下的诏令,被极力称赞与怜惜悲悯了一番。
(三)、卢生获悟
卢生一觉醒来打着呵欠且伸了伸懒腰,看到眼前的景物与睡前无异,而店主人于梦前开始蒸的黍还未熟,然而,他已在如此短暂的瞬间过完了一生,经历了高潮迭起,尝尽了华辱、死生、得失的滋味,惊觉人生的起落荣辱,仅是梦餍罢了。吕翁则对其说:“人生之适,亦如是矣。”人生的穷达也仅是如此而已。卢生亲身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荣华富贵与耻辱,当下了悟了生命的意义,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方才为了没能得到的名利地位,长声叹息、苦苦挂心放不下,而此刻他顿时明白了是由于自己的欲望才会活得如此的痛苦、如此的疲累,所以说道:“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三、〈枕中记〉梦境之启示
在短短数十分钟的梦境中,卢生通过宦海浮沉的人生,尽知了“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对于荣宠与耻辱、贫穷与富贵、得与失、生与死有了深刻的体会,也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虚幻与不真实的,在吕翁的启悟下,更明白了节制欲望的重要,故曰:“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以下试从笔着者辱与死生之情以及节制欲望的重要。
(一)、穷达之运数
卢生原本仅是贫穷的书生,家乡山东有薄田维持生计,后来飞黄腾达,有钱有地位,兴旺荣显,获取自己所想要的功名利禄,除了两次的遭遇灾厄(被贬、被捕)之外,他在三次的授官升迁中,每次都是无往而不利,在官阶上大展才华,三次升官的经历分别如下:
一起:参加進士科举考试,得第后换上官服。一路从秘书省校书郎、渭南县尉、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官职日益高涨,还因于陕牧任上自陕西开凿河道、疏通阻塞之行道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并立碑纪念。同年,在突厥、吐谷浑的拓疆战事中,卢生获拜为御史中丞、河西道节度使,领着军兵大破吐番军队,杀敌七千人,开疆九百里,筑城三大座,边疆百姓为此建碑感念他的功绩,其官位也升至尚书兼御史大夫。
二起:在端州刺史任上三年后被召回朝廷担任散骑常侍,还仅是执掌规谏的闲散之官,然不久之后即官运亨通,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宰相官职,与当时的中书令萧嵩、门下省长官(侍中一职)裴光庭共同执掌朝政,历时十几年之久的岁月。而另一方面,皇帝给其私下下达的密令一天数次,也能胜任的完成帮助皇帝解除问题的献策工作,并能用正确的道理启迪皇上,受到特殊的恩典。
三起:皇帝得知卢生被诬告谋反的冤屈之后,拜他为中书令,封他为燕国公,所给予的恩惠也是非比寻常。而此时五个儿子也都能各自施展才能:长子卢俭進士及第,担任功考员外;次子卢传担任侍御史;三子卢位任职太常丞;四子卢倜担任万年县尉;卢倚成就最高,二十八岁即担任左补衮。虽然卢生两次流放至边远的荒乡辟壤,但又两次拜相,于朝中朝外、中央重要官职中独领风骚五十几年,位尊显赫。
功名利禄的拥有都只是短暂与一时的,世间的荣耀不会长久,名利欲望的追求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人生苦苦追求的名利看似耀眼与美好,其实只是让人迷在其中,享受期间的荣耀与利益的满足而已。
(二)、得失之道理
卢生除了得到想要的显要官职,获得皇帝的恩宠之外,子孙满堂,儿子也皆谋得一官半职,所需货品一应俱全,物质上的需求大大获得满足。然而,人生在世的生存过程中是会造业的,也都是有业债要还的 ,怎么可能一帆风顺而无灾无难 呢?
古人常说“积德积德”,有了德才能得到世间的名与利,得到了物质上的东西以及官职的同时,也是需要有德的相应付出才行,这就牵涉到不失不得的道理。在某一方面得到了什么,那么也很可能遭遇灾难,在磨难中吃苦、受罪才能偿还业债。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很有哲理内涵的,每个人皆欲获取人人称羡的名利权位,但是必须要在苦中消减业力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只想一味求得幸福是不可得的。因此,卢生的功成名就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需要有相应的付出才能得到,而生命中的两次遭灾便可视为在帮其消减业力,忍受痛苦之后才获得再度拜相的殊荣,活至年愈八十并于官位上终老。
(三)、宠辱与死生之情
卢生枕着青瓷枕進入梦乡,开始经历一连串的荣华富贵,在官位上每每加官晋爵,任职所授官职期间充分发挥才能,才识能力卓绝过人,受到皇帝的特殊恩宠。然而,期间也面临两度因其他臣子的诋毁不实之言而导致的官场挫败。第一次是担任御史中丞、河西道节度使,因领兵大破吐番大军,杀敌拓疆且筑城,班师回朝后皇帝册封高官,后来又升至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声望高涨得到群臣的拥戴时。第二次是从偏远的广东岭南一带被调回朝廷任官,在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职位上十几年,私下受到皇帝的特殊的特别礼遇,常向皇帝献良策解决问题、被称为“贤相”之时。
第一次被贬至岭南广东担任端州刺史,为岭南道所属五县(高要、乐城、铜林、平兴、博林)的地方长官,此次被贬谪仅是朝廷中央官职的外调与降级,而第二次被诬告,却是差点丢了身家性命。和卢生同时的宰相诬告他图谋不轨,皇帝亲自命令审讯此案件,官员卫兵要将他收押入狱。宰相是君主时代的最高幕僚,平白无故于百官之长的宰相官职受到下狱的待遇,从极高官位到囚犯的巨变让他一时失去了理性,竟然决定举刀自尽、自我了断!此为极度受宠之后的极度受辱,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身无长物,失去了东西对他而言也几乎可说是无关紧要,但当得到了权侵一时的官职时,再让其从高位一落成为阶下囚,而且可能随时会被杀掉,还是完全被冤枉的,此时的委屈与羞辱对人的考验是最大的,所以,他之所以险些自杀,是心灵上受到了极度的失望与绝望所致。正在此痛不欲生之际,妻子及时出现阻止了他的冲动,幸运保住了生命。所谓共罪者都被处死,而他独独被宦官力保而活下来,得以免死、充军越南的欢州一带。
正当卢生面临官位与利益的全然失去以及可能被判死刑时,面对的便是生死的考验。所以,在得知厄运的消息之后,他道出了心声,对妻子说:“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 在大难临头的生死关头,他开始反思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到底是否正确?为官的过程中,积极献策、鞠躬尽瘁换来的只是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他想到了任官前的处境,山东家乡原有五顷田地,足够供给衣食所需,吃穿用度,虽然穿的仅是平民的粗布衣,骑的不过是劣等青色马驹,那有什么关系?那样的日子是平静与无大灾难的,悠闲与自在的,然而这一切生活都不可能有了。
虽然在为官的过程中躲过一死,但卢生在梦境的最后,还是必须面对老死的运数,当卢生在死前给皇帝的上疏中言:“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谈到“钟漏并歇,筋骸俱耄。弥留沈顿,待时益尽。”此番临死之言,自言即将辞世永别之心情,必须要放弃世间的一切,包括位极三事的高位,以及亲人家眷的一切牵挂时,定会感受到人间一切钱财名位,再怎么显达富贵都带不走。
(五)、节制欲望的重要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得到了当下所拥有的,在知道了更好的待遇之后往往还意欲获取更多,中国知识份子普遍以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目标,人都有对名位、利益追求的欲望,故而大多数人也都汲汲营营的去追求这一切。然而,人间的事物并不是想追逐就能得到的,人的生命也是无常,人于死亡的瞬间是两袖清空,什么也无法带走。
卢生于梦境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当时儒生娶五姓高门女子的愿望,也得到梦寐以求的高官爵位了,得到所望达成的最终目的,光耀门楣,子孙满堂,儿子皆发挥才干,有一番成就。在卢生的观念中,有“性颇奢荡,甚好佚乐。” 的想望,所以这个想法在梦境中表现出来了,也果真得到了满足,良田、甲第、佳人、名马,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
然而,在经历与体验了人人所想要追求的荣华富贵与两次被流放的命运之后,他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失去一切的命运。在得到全部与失去所有之后,让他明白得到官位与财利并不是那么具有重要性,因为人无法真正的永远抓著名誉和财利不放,所有的追求到最后是一场虚幻且不切实际的梦而已。所以,卢生梦醒之后体会到人应节制欲望,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
结语
卢生原本执着功名利禄,遇到道士的点化,在过完梦境中的人生后明白了节制欲望的重要,对历代的莘莘学子也有启发的作用。此篇小说引发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出将入相吗?滚滚红尘中,人们往往被名利所诱所牵,终其一生都在汲汲营营地追逐求取,直至终老,其实已经被这类观念所左右与控制,抑制了真我真念的返出。
有多少人同卢生的想法一般,亦是以追名逐利作为人生的目标呢?然而,如此的为其奋斗终生是否仅是一场梦幻而已,谁又能带走辛苦追求来的世间之物呢?李白曾说:“浮生若梦。” 人生有如一场梦。在梦中之人觉得梦中全数皆是真实的,可当梦醒后才发觉仅是虚幻之梦而已。人生在世即使功成名就、位极人臣也只是短暂的、一时的,宛如过眼烟云一般,而修行之境界的升华与本性的回归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枕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