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头——我们如何来选择
一.德头的体系
我们所说的德头,并不是现存的西德生产的镜头,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很多的。如果从国籍上说,包含有历史上的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主要是这两个国家生产的镜头。但期间还有其它国家代工镜头,比如瑞士罗马尼亚等国家,一般也打上Carl Zeiss的标牌,所以也算是德头系列。此外,西蔡的禄莱系列后来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新加坡,所以新加坡也算是一个。而东德的潘太康的变焦镜头日本韩国也曾代工,这样两个国家的标志为Carl Zeiss或Pentacon的镜头也不能不算是德头。康泰时一直是西蔡的正宗,但康泰时就分为本国产与日本产两类,其标志是G或J,例如MMG,AEG 就是德国原产的,而MMJ与AEJ就是日产的。当然德国的镜头制作技术也曾流传到前苏联去,但俄头毕竟与日头不同,但也德头的区别也相当大,所以对于俄头似乎还不适宜归到德头这个大类中来。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概念了。
德头系列所包含的国度大概有
东德
西德
罗马尼亚与瑞士等国家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二.德头的品牌
我们所知道的德国镜头的品牌有哪些?
1.Pentacon(潘太康),这是最物美价廉的德头,东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简称“CZJ”),是现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经不再生产,将来最容易升值,且价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东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别细腻,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风格的一类镜头。东德早期名品,后来被Pentacon收购,早已停产,现在已经在涨价。
4.Contax(康泰时,或被译作康泰克斯),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其实应该说是最纯正的西蔡头。镜头上打印着Carl Zeiss T*的标志,确实是西蔡正统,出片锐度高,色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还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带有传奇色彩的镜头。常常被人们誉为“真水无香”,锐度相当高,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 口,色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但初学未必能真切体会得出。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时而绝对不会在康泰时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镜头。
6.Rollei(禄莱),原产德国,本来是相机品牌,但相机得有镜头,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由蔡司加工,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高保真镀膜),所以其品质更在康泰时之上,以生产双反相机为最有名,也生产单反相机。后来在新加坡建厂,因为德国本土的真空镀膜炉发生大爆炸,所以后来的 HFT镀膜镜头一般都为新加坡产。
7.Voigtlander(福伦达),产地最为复杂。本来是西德名镜,因为市场策略失误,后来收归禄莱麾下,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所以不太实用,但其成像品质一流,不在禄莱之下。禄莱在新加坡建厂后,此镜头也常常见到新加坡出产的,现在日本玛米亚与确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其镀膜为红色字的Color(真彩镀膜),但我怀疑其实就是HFT镀膜,其产品与禄莱几乎一样,镜片组设计,机构结构与外型都不变,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对于禄莱价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选。
8.Leica(莱卡,或徕卡),顶机相机,顶机镜头,西德产品,世界顶级的标志。
9.ENNA,西德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0.ISCO,西德镜头,据说是施耐德分厂,不知真假,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1.ZF、ZA,是日本确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标志而专门为尼康与索尼相机加工的蔡司镜头。镜片结构与镀膜工艺不差,层次也好,但比照着康泰时还是差的是味道,且价格不低,当然还是远超纯日本产的尼康佳能一类的镜头的(人人观点)。
12.斯坦海尔:一种怪异的品牌,但据说里面大量使用非环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镜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当特别的味道,但此头的镜片多数都有脱膜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能弄到好品相的可为收藏品,应该是一种毒物。市场保有量很小。
13.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但本人接触不多,没有发言权。
三.德头的选择
(一)初级
1.一只头的选择
我是一个穷人,除了会拍照已经一无所有。我特别喜欢德头出片的味道,我除了没有多少钱,购不起特别贵与特别多的镜头外,我还有一个偏好,就是喜欢一头走天下。我还相当看重镜头成像的质量,要物美价廉的一个镜头,怎么选择?
回答:PB口的Pentacon2.4/50MC饼干镜头。
此头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塑料对焦环与塑料光圈环的那种。
第二种是金属光圈环与橡胶对焦环的那种,如下图。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第三种是金属光圈环与金属对焦环的那种,如下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比较倾向选择下面的两个版本,用料实,做工好。
选择这个饼干头的几个理由(我指的是第二或第三个版本):
(1)用料实,潘太康镜头中用塑料的是很多的,而小小的饼干头用全金属的实在是非常实惠的,毕竟使用时不用过份担心,而且全金属的东东手感也是非常地好。
(2)价格是真便宜,原装头400元左右就弄到好成色的。改口后一般也不超过700元,这可是实用镜头中少见的低价位了。
(3)出片质量相当让人满意了。此镜头是天塞结构的改进型,原天塞结构是四片三组,这个头优化成五片四组,比传统的天塞鹰眼有着更好的焦外。
(4)镜头小巧,是真正拍照用家的选择。真正的拍照以低调为上,并不以炫耀装备为目的,这小镜头用来抓拍偷拍都非常方便。
(5)对焦环设计相当合理,对焦环几乎可以转动一圈,就是不装裂像屏,不看对焦指示也能准确合焦。对焦行程越长的镜头其对焦的精度就会越高。
(6)色彩还原好,德味儿非常足。
此头弱点:
(1)毕竟是天塞结构,光圈做得还不够大,能达到2.4的光圈就是不小的进步了,一般也只能达到F2.8左右。
(2)大光圈下的锐度还不是很高,放大原片看,中心的锐度非常不错,可以与任何一只牛头比高下,但四周的分辨率下降得相当厉害,当然收小二到三档光圈后就非常不错了,另外中心锐度高四周锐度低正好适合突出主体,这也得看怎么使用了。
(3)对于高光与暗部细节的捕捉还未完全尽如人意,在德系镜头系统中属于普通一路,但与日系镜头比,当然有着很强的优势(只是你别拿德头与尼康标头比锐度就行,不然德头只只得被比死)。
[参考]
如果饼干头不能得到,我们也可以选择Carl Zeiss Jena 2.8/50,此头俗称“鹰眼”,是最为典型的天塞结构,四片三组,单膜。这款头有好多种款式,绿字版,红字版,斑马版,白银版,饰皮版等不一而足。下面就是普通的天塞镜头的正面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而天塞镜头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鹰眼”,说明其成像相当锐利,像苍鹰的眼睛一般看得非常清楚。可以这样说,天塞镜头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成像可以接受的镜头中镜片组最简单的镜头了,而且这镜头一般全是单膜的,但为什么却有着这样高的锐度呢?这也与其光学结构简单有关,镜片越少,其反光面也就相对越少,而在过去的年代中,没有多层镀膜,最终影响成像的往往并不是镜头的光学结构,却常常是镜头内部的消光与镜片对外界杂光的反射控制得不佳。而镜片少则受杂光的反射也就相对少得多,多出一片镜片来就等于多出两个反射面来,那时并没有什么T*,MC或HTF这些高级的镀膜方式,光线的透过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简单却最好。所以几片镜片就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天塞结构至今还应用的照相机镜头的设计中,百年天塞,百年经典,此话一点儿不假。
天塞鹰眼镜头的最大优点是中心锐度非常高,收小了光圈后其成像无可挑剔,反差控制得也相当不错,且有着更浓郁的德味儿,色彩沉厚,细节丰富。但此镜头也有着一些弱点,比如成像的四周的分辨率下降得是相当厉害,比上边提到的小饼干四周的分辨率更低。焦外显得生硬,有着很强的二线性。最大光圈还有点儿小,最近对焦还稍显远些。
但,几百元钱的镜头还能希求它什么?
2.三只头的选择
如果你还有富余的钱,并且还想再深入地体会一下德头的味道,那么不妨用下面的任意一种组合。
A.PB口三兄弟
广角:PB口的Carl Zeiss Jena2.8/28(或者Pentacon2.8/28)。此头虽然铭牌上并未标出是什么结构,但其实就是Flektogon的反望远结构,是东蔡很成熟的广角设计,以锐利见长,难点是光圈不能做得太大,对于变形的控制还没有达到最佳,但此结构已经延续多年,一直是人们认为相当成熟的结构,且近拍能力很强,一般都可以离被摄物很近的距离去拍照。而这只镜头表面有打有Carl Zeiss Jena P标志的,有打着Pancolar标志的,据UU的观察,二者应该为同一种东西,只是铭牌的不同而已(当然UU并没有根据,也只是据其外形与做工来推测,而且二者的成像我也没有看出差别来)。但这只镜头最好能找到未被别人拆开的那种,关键是后口不被打开的,这样精度就能得到保证,如果其精度有保证的话,其出片的锐度将很高。当然如果你喜欢CZJ的标志,就得多花些钱了,这也是名牌效应使然。下图所示就是Carl Zeiss Jena 2.8/28MC镜头正面图。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这款头无论打什么标,但全分为橡胶对焦环、金属光圈环与塑料对焦环塑料光圈环的两种类型。除了外在的用料稍有不同外,其内部用料都是很足的,全铝的结构很耐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焦:PB口的Carl Zeiss Jena1.8/50MC(或者Pentacon1.8/50)。此头的说法同上。这款头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最近对焦距离为0.45的,这只为Meyer 的Oreston结构,外国网站有其详细资料为证,而Meyer出片的味道想必大家都清楚。另一只就是最近对焦为0.33或0.35的,UU只见过一只。这只头的结构却是典型的Carl Zeiss Jena的Pancolar结构。其出片也不必多说,焦内锐,焦外柔都是出了名的。下面的是Pentacon1.8/50MC(最近对焦距离为0.45版本)镜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长焦:用于人像通用性比较广的,也是PB口的Carl Zeiss Jena2.8/135(或者Pentacon2.8/135PB口的)。此头的结构是Meyer的Orestor结构,国外网站上也有详细的介绍。暗调与高光都不错,色彩中正,拍人像个人感觉比CZJ的3.5/135要好,能更好地控制肤色。最大光圈2.8就相当可用,收小一二档就相当锐利,且层次相当丰富,是不错的选择。下图就是PB口的Pentacon2.8/135MC镜头外观(已经改成了尼康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注释]选择PB的理由
UU是改口的,对于镜头内部的用料自认是有发言权的。比照着 M42口,PB在用料是确实更实,加工得也更精了。比如PB口的CZJ2.8/20,2.4/35,1.8/80,3.8/135的后口用料明显更厚重,电镀都显得格外的亮,M42的后口也只是铝发黑而已,且这种后口的光圈设置中设计了几十个小钢珠,有无必要是另一回事,但从加工设计上看确实是完美到家了,东蔡镜头中有这种设计相当难得。原因之二就是M42口的镜头量大,且通用性好,二手器材倒来倒去的,难免被中间的某个人拆开,回装就难以保证精度了。而PB口镜头就目前来看除了百佳B口相机外,其它的机器几乎没有办法使用,因此保存的一般都相当好,不必过份担心被人拆开而影响精度。
B.M42口三兄弟
如果你不能找到以上三款镜头,那么M42口的潘太康在市场上保有量非常之大,且价格很便宜,质量也不错,是体会德味儿的最好选择了。
广角:M42口中大名鼎鼎的就是Pentacon2.8/29这款镜头了,这款头有两种款式,一种是老版的单膜的,镜头铭牌上打着塔楼的标志,习惯上人们称为塔楼版;第二种就是后来的MC版本了,有绿字与红字的不同,但本人估计差异不会太大。如果两种选择的话,怕就要根据个人喜好了。塔楼版的发色稍显清淡一些,但更通透,反差更好,且本人感觉这种版本的对于蓝色天空的还原特别漂亮,真的可以省略掉CPL了,本人用过的不知道是个体差异还是这款头的通性,总之拍风光出片效果特别好,我对此爱有甚于MC版的。MC版的色彩相对要浓郁很多,感觉德味儿更足,反差过渡很绵密。
标头:市面上见到最多的就是绿字版的Pentacon1.8/50MC,此外UU还见过红字版的,出片风格基本没有什么大差别。另外常见的就是塔楼版,拍黑白片效果相当好。网上对于Pentacon1.8/50MC镜头有很多人瞧不起,认为此头出片高光易死,多对其暗部色调与阴天的表现满意。
UU不这样认为,UU认为与使用的相机似乎有很大的关系。这款头用到胶片上一般人都反应出片效果非常不错,而用到尼康相机上我也认为非常超值。高光表现非常理想的,至于其它品牌的相机,由于数码影像的算法不同,某些相机中出现高光过曝而变成死白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需要补充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这头在阴雨天表现真的是特别有味儿,尤其微雨时拍被雨水打湿的一些花草树木,清新而又浓丽,真让人疑为出自仙境;第二点就是这款头对于被阳光照射与背阳处的表现非常有意思,亮处有着暖融融的红黄的味道,而阴影处则有着一种泛紫偏蓝的冷色调,两者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显得特别有趣味。
长焦:当然指的就是Pentacon2.8/135镜头了,这个焦段的镜头的款式非常多。
第一种:斑马版,前置光圈,光圈是由15片叶片组成的,在任何光圈值中几乎都近于一个圆形,焦外的散景是非常漂亮了,此头是直承Meyer2.8/135 的设计,镜片外观都一点不差,出片风格也几无差别,本人怀疑此头与Meyer2.8/135的Oerstor就是同一结构。是目前很好的版本,如果找不到 Meyer的这款头,找到它也不会差。
第二种:黑铁版,非前置光圈,光圈是由5片组成的,整个镜身显得很肃穆高雅,尾座处带有景深预测按钮,用于手动使用特别地方便,出片的风格与斑马版类似。
第三种:多叶片绿字版(红字版,黄字版)。这其实也是老款设计的镜头,与第一种斑马版的类似,效果比照斑马的稍淡一些,但锐度与细节不差。
第四种:AUTO电子版,这是现在见得最多最为普及的潘太康长焦。出片色彩很浓郁,但颜色有点发涩,不过细节依然很好,是目前最便宜的东德中长焦镜头。
[注释]选择M42的理由
1.容易找到品相很不错的。
2.相当便宜。
3.通用性强,可以通过转接环接驳到佳能EOS,索尼A系列,宾德PK甚至适成SA卡口等相机上。
C.Meyer三兄弟
其实在东德镜头中,Meyer是出片质量最好的,如果能找到,收存一套,应该是很超值了。
广角:Meyer2.8/29,单膜,反望远设计。色彩还原特别好,锐度细节都让人无话可说,拍风光时其质量应该在Pentacon2.8/29MC之上,但Pentacon2.8/29塔楼版成像风格与此头类似,疑为同一设计同一技术。
标头:Meyer1.8/50,单膜,有黑铁版与斑马版之分,但成像风格差别不大,依然秉承Meyer的色彩沉厚,不张扬,还原忠实之路。
长焦:Meyer2.8/100(或Meyer2.8/135)。先说Meyer2.8/100,此头市面上共有三种款式。第一种,斑马版,是Meyer 非常成功的Orestor结构方式,拍人像焦段也非常适合,只是目前很难找到,EXA口的可能有一些,但EXA口很难改,用途不大。第二种,黑铁版,出片风格也斑马的相同,但光圈不是多叶片的,后边带有景深预测钮,使用特别方便。第三种,白银版,外观特别华贵,不过一般人都被其外表了吸引了,以为此头不错,网上售价也很高,其实白银版的2.8/100根本与斑马与黑铁版就不是一个档次,白银版是世上最简单的柯克型镜片组,只有三片,最大光圈出片非常软,从镜头后筒看进去就会明白了,里面几乎全是空的,只在前边有那样几片镜片,UU不建议大家选择这只镜头。
Meyer2.8/135,太有名的镜头了,后来的潘太康的135焦段的镜头一直向它看齐,可见其经典性。
[注释]选择Meyer的理由
1.色彩深沉厚重,古意十足,不求张扬,但极具味道。
2.高光华丽,不温不火,表现愉到好片。
3.景物质感还原无可挑剔,暗部细节特别丰富。
4.价格相对较低,但现在被人炒得有些过高,有些论坛对此款头带有一种盲目的推崇,达到了天下第一的地步,显得可笑的过份,是好镜头,但不能神话它。出片有些闷,必须承认。
(二)进阶
如果你对潘太康系列的镜头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还想在蔡司镜头上有所作为,那么恭喜你在玩德头的路上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了。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蔡头与潘太康相比有什么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第一是色彩上,Carl Zeiss Jena系列镜头比Pentacon系列镜头的色彩更油润,更具“德”味儿,色彩之间更为协调,饱和度也更高。
第二是高光与暗调的表现上,CZJ系列镜头细节会更丰富,尤其是高光细节更会让你体会一种华丽的味道,而色调上更趋于浓郁深沉。
进阶阶段我准备向大家推荐两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东蔡
东蔡狭义上指的就是Carl Zeiss Jena的产品,这个系列的镜头博大精深,好东西层出不穷,想一网打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选择经典来推荐。
1.东蔡“三剑客”
指的是Carl Zeiss Jena出品的2.4/35MC,1.8/50MC与3.5/135三只必玩镜头。
(1)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C 镜头
此头色彩鲜艳浓郁,层次细节相当丰富,过渡绵密,高光与暗部表现都有非凡的表现,名气之大几乎成了东蔡第一。尤其可贵的是这款头可以说是东蔡中唯一的一个带有超强微距功能的镜头了,做工精细,手感也可以接受。如下图所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
a.这只头也有着很多版本,常见的就是上图的,分为白字MC与红字MC两种,有人说白字MC的做工更稳定,本人没有经手过那么多的此款头,没有发言权,感觉白字红字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认为不必纠缠这一个小小MC的颜色。
b.此头做为微距镜头,其成像绝对不在专业微距之下,锐度之高让人惊讶。最近对焦距离可达0.22m。
c.拍近景,拍人像,一般的建筑都特别适合,尤其用到数码相机上,可当标头来使用。
d.此头M42后口的前边标有Flektogon标志,是东蔡经典广角设计。但某一时期的产品可能不标有此标志,而且凡PB口的此款镜头前边全没有 Flektogon结构标志名,但其结构肯定与M42的相同。而非要找红字或白字MC并且非带有Flektogon标志,本人认为纯属多余。
e.虽然这只镜头当初是按照拍照风光的镜头所设计,但此头远景表现一般,并不特别令人满意,锐度有所下降,就是说,这是一只近景中景非常优秀而远景表现并不太让人满意的镜头,也许是本人所用的镜头个体差异,也许是镜头前镜曾被人拆开过而影响了精度,总之我所试用的几只镜头都不能让我满意。
f.此头现在被网上有些人炒得虚高,事实上不值那么多钱,选购时应该注意。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2.8/35斑马版。此头同样有着超强的微距功能,最过达到了0.18m,而且此款头的远景表现个人认为比MC版要好很多,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用最近对焦距离来拍照时,此头的最大光圈自动变成了F4,当然这么近用到了F2.8意义也不是很大,小一档光圈出片的效果也许会更好。如果你对微距功能也不是很在意的话,那么建议你选择Carl Zeiss Jena2.8/35白银版,此头最近对焦为0.6m,但近景中景远景表现都无可挑剔,色彩比MC版的更有味道,色彩过渡也更自然,个人感觉德味儿更足。如果能淘到白银饰皮版的(或黑铁饰皮版的也可),可以收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MC 镜头
焦内锐利,焦外柔和,是这只镜头的典型特征。此外这款头色彩油润,空气感相当强,能最大限度地让你体会到德头感人的魅力。从前的人,就这样一只镜头就可以走天下了,在胶片时代,这只镜头是等同于人眼视角的标头,放到我们DX数码上以后,得乘以1.5倍,有点尴尬。不过如果熟悉了以后也无所谓,毕竟拍人像更适合了。且数码全幅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只头依然会走红,我的预言不会错。此头的版本不是很多,当然也有红标与白标MC之分,不过我还是认为差别不是很大了,有一只什么样的都无所谓,我们都不是版本学家,使用不错,收藏大可不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1.8/50斑马版。此头成像不会比MC的更差,色彩更加清淡些,反差更好些,更为通透,只是对抗逆光的性能有所下降,建议前加遮光罩来使用。
(2)Carl Zeiss Jena Sonnar 3.5/135 MC 镜头
别看这只镜头最大光圈只能开到F3.5,但焦外的虚化依然让你惊喜得无话可说。有人说,此头是东蔡中最为锐利的镜头,是不是我不敢说,但其成像的分辨率确实相当的高,且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一般用它来拍照时只使用最大光圈就可以。适宜拍照花卉,小品,人像等作品。味道浓郁,画意十足。如果利用得好的话,拍出的人像作品特别有味道。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松纳结构一直被模仿,西蔡的此焦段镜头就承继了这种结构,例如康泰时的Contax2.8/135 Sonnar T*镜头就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提示:
(1)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3.5/135斑马版。但斑马版的对焦环因为年代久远常常不是很顺滑,选购时注意,有时保养后也未必有大改善,是里面复牙纹年代久远而到磨损而导致的。
(2)CZJ3.5/135MC镜头拍人像时对于色彩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此头出片色彩浓郁,用鲜艳模式拍人像时多出现民工色,高粱红。所以虽为人像头,但很多人用此头并不能拍出好的人像来,就在于色彩控制不当,相反花卉小品用此头拍照反而不错。如果你控制不好此头的话,建议还是选择CZJ2.8/135或Pentacon2.8/135的那只镜头,更便宜,但色彩毕竟容易让人接受。或者直接上康泰时的2.8/135,出片色彩中规中矩,细腻柔和,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而且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西蔡的这只头目前有时其价格竟然比东蔡的这只还便宜。
2.福伦达三驾马车
福伦达(Voigtlander)这种品牌血统最为复杂了,有纯德国产的,有新加坡产的,还有近年来日本产的。其卡口早期有莱卡口,但多为DKL卡口,近年多为QBM,少量的为M42卡口。其镀膜采用了独特的Color(真彩)标志,事实上新加坡禄莱产加工出来的福伦达的这种膜或许就是HFT或HFT的变种,UU仔细观察过新产的禄莱1.8/50HFT镜头与新产的福伦达1.8/50Color镜头的膜,其外形构造以至镀膜颜色都是一样一样的,估计也不过是禄莱镜头打上了Voigtlander的标识而已,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那么我们购得一只福伦达新加坡产的标头,其意义可就重大了,因为目前市场上福伦达的品牌似乎没有禄莱叫得响,所以其价也低,低价位高品质,就叫物超所值。
福伦达是个高贵的品种,从其早年为莱卡代工镜头就可以看出,能为莱卡加工镜头的厂商有几个?我们所知道的除了莱卡本厂以外,就是施耐德与福伦达了,近年康泰时的某些镜头也出现了莱卡R卡口(例如我曾见过康泰时2.8/180为莱卡R口的)。同时福伦达还是个特立独行的厂家,它所生产的镜头总有特异之处,光圈与焦距都与常规有所不同,例如15mm,40mm,75mm,125mm等等,而DKL镜头的最近对焦又常常比一般我们常用的镜头远得多(这也许就是 DKL的福伦达镜头素质非常高但因为不太实用所以价格低得多的主要原因)。
(1)福伦达2.8/35 Color镜头
此头有新加坡产与日本产两类,外形差别很大,但镜片组结构是相同的,镀膜上全标着红色的Color标志。出片细腻,结像清晰度很高,日本产的更为通透一些,但素质相对也稍差一些。其细腻与对于反差的控制应该在CZJ持平或超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福伦达1.8/50 Color镜头
此头情况同2.8/35,不同产地的外表差别也很大,日本产的多为绿色字符。成像风格特别接近禄莱的标头——Rollei 1.8/50 HFT,色彩毒性很大,浓郁度只稍差一点点,事实上已经相当不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禄伦达4/135 Color镜头
此头我只看到过德产与新加坡产的,做工非常讲究,与禄莱的4/135 HFT镜头特别地接近,成像风格也一致,不比禄莱的差,是天塞结构,锐度特别地高,其成像我个人认为绝对超越了CZJ3.5/135那只,绝对超过,UU不虚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温馨提示1]福伦达黄金组合
你也可以采用下边的组合方式,在福伦达系列中只选择两只镜头。
第一只是日本确善能产的福伦达40/2镜头,新款的镜头内带有镜头CPU,在尼康相机上可以实现光圈优先,速度优先乃至P模式,是人文的首选,出片风格是现场感特别强,当初这只镜头上市时并不让人看好,但经过用家实用,越来越被人看好,现在产品供不应求,已经出到了第二代了。下图就是第二代产品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第二只依然是日本确善能公司生产的福伦达 125/2.5Micro镜头,此头名气甚大,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微距”,经过实测,其分辨率确实达到了一个顶峰,做工极其精密,对焦行程达到了1圈零3 /4周,可谓精细至极,拍人像时此头也非常好用,且最大光圈就有着极好的表现,只是此头现在已经停产,非常难觅到了。
德头鈥斺斘颐侨绾卫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温馨提示2]福伦达DKL的选择
DKL卡口的镜头素质非常之高,超过现代产的福伦达镜头,但 DKL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长,就是广角镜头最近对焦也在0.6-0.8以上,而长焦头竟然在2.5米以上,所以很多人感到特别遗憾,如果你不总是近距离拍照的话,这种镜头可是不错的选择,且DKL卡口通过转接环可以接驳到各种相机上,包括尼康相机也可以用接环来使用,保持了原镜头不被改口所破坏,当然这个的接环的价格现在很高。
[题外话]
1.在这其中,UU并没有提到福伦达现代版的另一只——Voigtlander58/1.4。从理论上说,在数码DX相机上,乘以1.5倍正好相当于传统的85人像头,这头应该是人像的首选了。从名气上讲,此头被喜欢给镜头起别名的人命名为“凤凰瞳”,好听得很。而从销售上看,网上有很多商家在销售什么福伦达800只限量版,弄得沸沸扬扬的。为了这个诱惑,UU托朋友从日本进到了两只福伦达,一只是40/2,一只就是58/1.4。最初使用40/2,我就被其朴素的现场感所吸引了,把玩了很多天,感觉乐趣无穷哦。
带着同样的兴奋心情来玩这只带有镜头CPU的“凤凰瞳”,一玩大失所望。照片过曝,调光完全没有层次,色彩僵硬,焦外别扭。一直以为是自己没有体会好这只镜头,努力多天,终是无果而终。也许本人能力有限,也许本人的镜头有着个体差异。总之,这只凤凰瞳看来是瞎了眼的,因此本人对此头绝对没有好感,后来赔钱出掉了,去了一块心病。因此到现在为止,别人问起这只镜头,本人也还是坚持一个态度,绝对不值得拥有,纯粹是一种忽悠与商业炒作,别信什么××只限量版的鬼话,哪个愿意收藏就收藏去好了,反正如果你是玩家,还是别去碰这只头了,会让你失望得想自杀!
2.相反,二手市场上售价很便宜的Voigtlander1.4/55这只QBM卡口的镜头表现却非常出色,只是必须经过改口才能正常使用,但大光圈梦幻,小光圈锐利,画面充满迷人的迷离曼妙,色彩清新,拍人像肤色还原特别细嫩,UU认为到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3.梅耶三件套
在这个层面上玩德头的,理想化的就是梅耶的镜头了。Meyer是东德的一个老牌光学大厂,当年因为管理不善,最后被Pentacon吞并。但Meyer的光学设计影响了整个Pentacon的一生啊。早期与晚期的Pentacon的镜头设计多数都是向Meyer看齐的。最早出现的斑马版Pentacon的长焦(如2.8/135,4/200)基本就是Meyer镜头的外观与镜片组设计,只是标识改变而已。而后期的PB口镜头据外国网站的详细资料显示,也是部分引进了CZJ的设计,另一部分则保持Meyer的传统。
(1)广角:Meyer-Optik Lydith 3.5/30
此头为斑马头,成像的锐度好于另一只名气很大的2.8/29,是风光的利器,风格细腻,色彩浓郁,非常有德头味道。不怕大太阳,高光表现很少有镜头可以超越它。畸变控制特别好,边缘的分辨率很高。包括潘太康的那只3.5/30与之一脉相承,都是相当不错的镜头。但这只头经常被人们遗忘,网上的售价并不高,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出片超强。
德头鈥斺斘颐侨绾卫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eyer3.5/30斑马镜头)
[说明]:我之所以没有向大家推荐Meyer的另一只2.8/29有以下的原因。第一是2.8/29 这只镜头在分辨率上并没有明显超越这只镜头,甚至不及它。第二此头的细腻程度甚至超过了2.8/29那只,质感相当强。第二是2.8/29这只镜头在网上相当难寻,出片在蓝色表现上特别到位,不过强力推荐它让大多爱好者因为不易寻到而苦恼,反而不及推荐这只更有道理,价格也更为便宜。
(2)标头:Meyer-Optik Oreston 1.8/50
此头有很多版本,强烈推荐的是黑铁版,因为黑铁版与斑马版是同种结构,但在镀膜上黑铁版是后期的,表现更好,且黑铁版有景深预测按钮,玩手动使用起来相当的方便,感觉特别人性。当然斑马版同样的不错。此头网上早有评价,高光暗调都有出色的表现,色彩上不求张扬,与CZJ相比,色彩不及CZJ油润,但更加中规中矩,灰调表现非常突出,风格更近于西蔡,但比西蔡有着更强烈的深沉感觉,画面有着很强的素描的味道,古意盎然。
德头鈥斺斘颐侨绾卫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eyer 1.8/50 黑铁版)
(3)中长焦:Meyer-Optik Orestor 2.8/100
请注意,其结构指的是Orestor的那只,并不是Trioplan这只白银镜头。而Orestor的常见的基本是两个版本,首推的是斑马版,外形相当小巧,是6片5组结构,结构合理,最大光圈成像就特别出色,拍人像色彩还原相当准确,且沉郁风格突出,使用相当方便。当然也可以选黑铁版的,黑铁版本与之相比光圈叶片仅为6片,斑马的则为14叶的,焦外散景更有魅力,但黑铁版与1.8/50的那只一样,带有特别好用的景深预测按钮,拍照时是方便极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eyer2.8/100斑马版)
[小提示]:UU最不推荐的就是白银版的那只,只是有一个好看的外表而已。在结构上只是最为原始的3片的柯克型,这种结构的镜片组只用作早期双镜头反光的120相机的取景镜头,包括国产的双反相机照相镜头都采用了天塞型或双高斯型,而柯克型早就被淘汰,如果你看一下这只镜头的里面,就知道很长的镜筒,里面全是空的,只在前边很小的一个空间内有几个镜片。但网上把这只头炒到上千元,其实顶多值几百元而已。出片最大光圈说好听的是柔光,说不好听的其实就是反差极低,勉强成像而已。除非你喜欢这种效果,本人用这只头与黑铁或斑马成像比较过,其分辨率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希望选购者慎重思考。当然如果你弄不到Orestor结构的100Meyer镜头也可以用Meyer- Optik Orestor 2.8/135来代替,其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焦距更长了,但长有长的用途,看个人习惯与喜欢罢了。而目前所见的Orestor 2.8/135目前只见到斑马版,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画面基调浓郁苍古,色调协调,是早期老镜头中难得的佳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eyer2.8/100白银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eyer2.8/135斑马镜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Meyer也好,Pentacon也罢,今天看来也只是一些低档镜头,只是这些低档镜头成像并不低,甚至有着迷人的魅力,事实上它的低也只是分辨率低一些而已,如果非要拿分辨率这项指标来衡量,老头没法与现代镜头相比,尤其很多朋友用分辨率来这项指标来进行比较,用老德头与尼康的镜头相比,尼康头一向以锐利著称,非比这一点,对于色彩,层次,细腻度,过渡,高光与暗部表现这些指标都视而不见,你还算什么玩摄影的?你为什么不比比尼康的味道层次?那种傻乎乎的出片感觉,你怎么就看不出来?
(三)高级
此部分主要介绍西德镜头,其中以康泰时做为主打,另外向大家介绍禄莱与施耐德等镜头。
1.康泰时系列
康泰时 Contax 康泰克斯
德国康泰时(Contax)或称【康泰克斯】原为卡尔·蔡司Carl Zeiss嫡系相机品牌,但后来几经沧桑,成为KYOCERA京瓷下面的一个品牌,但是血浓于水,KYOCERA京瓷使用康泰时(Contax)依然采用了德国卡尔·蔡司的镜头。
康泰克斯产品的生产厂家蔡司(ZEISS)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光学设计制造公司。在徕卡公司的135相机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1932年蔡司厂独立开发出了康泰克斯(CONTAX)相机,并很快成为徕卡相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到康泰克斯 III出产的时候,康泰克斯相机不仅已经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快门速度,而且第一次在相机上安装了指针式的测光表。在这一时期,康泰克斯在技术革新方面比当时所有相机厂商走的都要远。
和哈苏、莱卡、路莱等品牌都一样康泰克斯 代表了德系乃至全世界光学成像系统的最高水平。
——以上资料摘自网络
康泰时是目前最为正宗的蔡司,这个恐怕没有争议。它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制作技术,从镜头的光学设计到用料,从加工研磨到T*的镀膜技术,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资深的德头玩家总有这样的感觉,玩西蔡总比玩东蔡心里踏实,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个是康泰时的用料讲究,不用塑料件,就是铝合金用料也特别足,前边的滤镜圈都是厚厚的,不用一个铝圈来代替了事。因其用料扎实,做工考究,所以在使用中故障率相当低,用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外表斑斑驳驳,但依然不影响其正常的功能,对焦转动依然会是丝一般的柔滑,光圈定位总是那样紧定不移。
总体看康泰时的成像——
锐度上绝对不输给任何一款日本镜头,西蔡头锐度很高,用康泰时来做例子是非常恰当的。
细节丰富,每一只康泰时都有着非凡的表现,生活中每一小点光与影的细微变化,都被康泰时这神眼捕捉到而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这一点尤其被人看好。
色彩艳丽,浓丽的感觉就是从康泰时这里产生的。深,重,油是其共性的东西,对于非常看重色彩的影友来说,康泰时总是不后悔的选择。
而且康泰时始终是平民化的,虽然比东蔡价格要高,但肯定与禄莱和莱卡比,毕竟要便宜得多,且成像质量几乎无可超越。
当然康泰时分为两类,一类是德产的,一类是日产的。两者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总体风格不变。德产的色彩更浓重些,有偏暖的倾向,色灰比不灰的比重要大些。日产的要清淡一些,更为通透,色调上稍感偏冷一些,更适合东方人的审美。
1.康泰时标头
玩德头还是从标头开始吧,毕竟标头是当初相机上随机身的带来的标准配置,所以有“标头无弱旅”之说。
(1)Planar 1.7/50 T*
这是一只便宜而成像质量非常高的镜头,做工精细,用料充足,出片中规中矩,锐度相当高,相比较CZJ1.8/50MC镜头,这只镜头有着更高的性价比,质量当然是远超东蔡的镜头,锐度更好,色彩上对现实还原更准确,没有明显的偏色现象。应该是体会西蔡的最便宜的选择,拍人像时肤色还原更好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Planar 1.4/50 T*
当然如果你不能满足于1.7光圈的表现,而想追求大光圈的效果,那就非1.4/50这只莫属了,同样为Planar结构,而焦外的表现会更好,拍人像风光通吃的镜头,在弱光下会有更强的表现,是日本镜头根本就无法比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提示]
有人可能更喜欢今天市面上很多的蔡司ZF(尼康卡口),ZA(索尼卡口)与ZE(佳能卡口的)的镜头,认为这样的镜头与机身的配合更好些。诚然是不错的,如果追求便捷,这种选择自然不会错,但其实这类镜头只是蔡司授权以日本确善能公司生产的蔡司镜头,素质上与原厂的康泰时还是有差距的,今天主要是使用了环保玻璃,但味道上更为通透,细节表现上还有不足,尤其高光的表现我个人认为新蔡司有对比康泰时(包括京瓷产的康泰时)还是有不足的。当然一切看个人喜好了。
2.康泰时广角
有时广角镜头——尤其是小广角镜头更适合我们做为挂机头,赵嘉在他的《兵书十二卷》中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35mm的广角镜头更适合人们的视物的习惯,感觉会更舒服。虽然他的观点未必代表着一切人有感受,但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且说传统的广角镜头用到DX格式的机身上,还需要×1.5倍来计算,这样 35的镜头反而与标头相当。所以有很多人认为35镜头用到DX数码上非常适合,正好做为挂机头来使用。
(1)Distagon 2.8/35 T*
价格便宜,出片质量高,锐度好色彩艳,几乎无变形,是数码机身理想挂机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Distagon 2.8/28 T*
价格便宜,出片质量高,锐度好色彩艳,轻微变型,是数码机身的理想挂机头。如果你不喜欢35的视角,就选择这一款,与35的相比,它的锐度稍逊一筹,但色彩上却胜出,如果倾向于人文与风光二者兼顾当然这款比35的更实用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Distagon 2.8/25 T*
价格高,但出片质量好,锐度好色彩艳,其色彩几乎是康泰时系列中的顶级,被人称为“色彩王”。变形很小,与前两款比,它在色彩上是绝对的胜出,如果主要拍风光兼顾人文的话,这款当然是最合适的,不过一分货一分钱,它的价格也是三款中最高的,份量当然也是最重的,说明制作中使用了好材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对于康泰时的广角,还有一款Distagon 1.4/35 T*,我没有在这里介绍,因为它是蔡司的顶级镜头之一,在下文中我们会涉及到它,另外还有其它更大的广角也没有介绍,因为此文主要是面向一般的使用者,所以对于特殊的镜头不以介绍了。
3.康泰时中长焦
这个焦段可介绍的名品很多,我们主要就85,135,180,200几只镜头作一简单说明。
(1)a Sonnar 1.4/85 T*
赫赫有名的蔡司人像王,世界上这个焦段的镜头多如牛毛,几乎每个品牌的镜头都在这个焦段争锋,但似乎极少有能超越康泰时的这款头的。最大光圈出片就很锐利,稍收光圈后就锐不可挡。人物还原特别有味道,最大光圈因为光渗的缘故会出现梦幻一般的效果,但放大了原片来看,却具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焦外的柔化达到无可言说的境界。德国原产的AEG或MMG出片有一种暖红的温馨的感觉,而日产的AEJ或MMJ则稍偏冷色调,更让东方人喜欢,肤色还原粉嫩,拍MM首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提示]
确善能代工的ZF,ZA,ZE也相当不错,焦外柔化得更甚,这个也是个人喜爱的问题了。
(1)b Sonnar 2.8/85 T*
当然从价格上讲,2.8光圈的这只85镜会更实惠些,但选择这只头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其价格上的考虑,主要还是味道的不同,一般说来2.8的这只背景的 “溶入”感会更强些,主体与背景能天衣无缝地结合,这是最为人们所看好的,且2.8的色彩更浓郁些,一般人说的更毒。且拍人像时虽然1.4光圈的更好,但 1.4的光圈确实因为景深过浅而不易掌握,常常人们收到2.8光圈才使用,而这只则开始就是2.8的光圈,与其无用的功能而多花钱,何必不来一只拿来就可以用的并且便宜的镜头呢?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 Sonnar 2.8/135 T*
网上这只镜头出奇地便宜,竟然有时价格落到东蔡的耶拿3.5/135之下,这可是一件怪事。也许在色彩锐度上不及东蔡?也许是康泰时这只头很乏力?但却有很多影友评价这只镜头是“穷人的劳斯莱斯”,足见其便宜而实用。我试用过这只镜头,如果说特色,这只镜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特色,但依旧是康泰时的纯正细腻,层次的过渡依旧是那样自然。且比照着CZJ3.5/135它有着更强的现场感,人物肤色的还原也超过东蔡135,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追捧那只对这只却视而不见。
如果说在DX数码相向上,这只头的焦段有些尴尬,那么现在全幅的FX格式的机身已经出现,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平民级单反,甚至我有时在想,DX格式的数码也许是胶片向数码过渡时的一种替代品,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为人们的摄影观念对于传统135胶片的视角太牢固了,所以当全幅数码(其实就是感光元件的大小与胶片等同了)一上市,就深得摄影界的朋友们的欢迎,似乎人们等全幅的出现等得太久了。毕竟,什么28,35,50,85,135,180等焦距的设计最初全是从135胶片的角度来考虑的,更适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哦。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全幅机上,这只135头肯定会被人们重新记起并受到欢迎的。现在就留存一只,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Sonnar 2.8/180 T*
这只镜头颇有争议,当年新上市的时候,很多人试用后立即就出掉了,而且大呼“狗头”,但另一部分人却紧信它是一只好头,放大到原片来看,细腻,层次丰富,细节无可抵挡。只是因为这只镜头是低反差镜头,因此最终影响了明锐度,给人的视觉并不好。但恰是因为这个特点,这只镜头特别地适合在大反差的情况下使用,例如逆光,大侧光,早晨与夕阳下,拍MM与花卉有着特别美妙的感觉,所以如果你特别擅长拍摄这种环境中的景物,选择这只镜头不会错,毕竟Sonnar的结构就是以高分辨率而著称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Tele-Tessar 3.5/200 T*
与180的那只镜头相比,这只镜头采用了优化的天塞结构,天塞永远是以高反差著称的,所以此头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感觉比180的清晰锐利得多,似乎更适合一般的情况下使用,焦外不及180的那只,但因为反差好,所以视觉感觉会更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提示]
康泰时的180与200两只镜头并不能替代,因其成像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喜欢风光与高反差的就选择200的这只,毕竟天塞结构要好得多,而喜欢拍女性与儿童摄影的不妨就选180的这只,有着很柔和的过渡效果,肌肤也会显得更加柔嫩。当然如果米很充足,你也可以两只兼备。
2.禄莱系列
禄莱(ROLLEI)如同许多其他的国际著名品牌一样,有辉煌,有黯淡,但必不可少的是有传奇色彩。
1920年,德国工匠雷哈夫•海德克(Reinholf Heidecke)和商人保罗•福兰克(Paul Franke)在德国小镇布鲁斯威克(Brunswick)建立了一个小工厂。当时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这里日后会诞生著名的,以德国精密工业代表著称的禄莱。雷哈夫所想的仅仅是做一种比当时笨重的箱式相机操作简便的照相机。基于这种考虑,禄莱粉墨登场了。这开创了禄莱的历史,而且在80多年中几经沉浮,一直延续到今天。
O/S T Y R9Q:Y终极摄影俱乐部雷哈夫做的第三个原形照相机禄莱福莱(Rolleiflex)就使自己闻名世界,同时她的家乡布鲁斯威克也获得了“摄影技术之都”的美誉。该型相机的发明不仅给当时的相机制造业有重大的影响,也对20世纪的照相发展起到了众大的稳定推动作用。雷哈夫此时已经认识到对焦屏在手动对焦中的作用。
雷哈夫从师于布鲁斯威克的著名制造商沃特兰德(Voigtlander)。系统的学习使得雷哈夫具备了作为工匠,相机制造家甚至管理者的基础条件。1920年,在他40岁的时候,他和保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Franke & Heidecke - Fabrik Photographischer Prazisionsapparate".
起初,雷哈夫全身心投入到三维摄影(立体摄影)中去,并在这一全新的领域中研究和制造出三镜头的立体相机:"Heidoskop"。相机中的第三个镜头是作为反射取景用的。2年后,第二种相机"Rolleidoskop"推向市场。此时,底片开始出现重大改进。成卷的底片开始迅速占领市场,采用单张底片的相机面临淘汰。相机制造商都面临重大的挑战。1928年,作为对市场变革的回应,雷哈夫赌对了。他将三镜头立体相机进行改进,成功得研制出使用6*6 胶卷的双镜头反射取景相机:“Rolleiflex”。该机成为人类摄影史上经典中得经典。雷哈夫的合伙人保罗将禄莱福莱推向市场后,第一批相机很快售罄。国外的反应也是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得推动了公司的发展。到1930年,短短的2年时间内,公司已经发展到800个雇员。
1937年,双镜头的禄莱福莱获得了1937年在德国科窿举办的世界展览大奖。这款职业和业余摄影师都非常满意的禄莱福莱相机的旺盛生产和销售局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被迫中断。
雷哈夫的性格是非常迷人的。他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又非常具有想象力。由于基本功的扎实,他的主意可以非常精确的再现在他造出的相机中。同时,作为一个摄影师,他也非常了解摄影师对相机的要求。不仅是自己对相机进行大量的高强度和恶劣环境测试,他也非常注意其他摄影师对设备的意见和反馈。这就使得禄莱福莱相机在不断改进和强化。1952年,他被布鲁斯威克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和布鲁斯威克的名誉参议员。他的合伙人保罗对公司的发展功不可没。保罗不喜欢待在办公室中。作为一名资深的旅游家,他带着新生产的禄莱福莱S和Rolleicord(简化版)周游德国和世界,向世人展示其精密制造产品的高质量。禄莱福莱双反相机也堪称常青树。从1928年的原形机,到1991年威廉亚洲官网 的改进型2.8GXH Newton,期间经历了63年历史,共有13种机型,成为庞大的6×6家族,各种机型也成为相机收藏家追逐的目标。
U雷哈夫1960年以79岁高龄离开人世,保罗则62岁就与1950年谢世。二人都亲历了公司的第一次大衰退。这次衰退是因为二战期间工厂转向生产军用装备。不过战争初期,公司还能继续向中立国提供禄莱相机。战争中,40%的厂房,一半以上的设备被毁,象其他德国工厂一样,专利被剥夺。值得庆幸的是,占领布鲁斯威克的盟军,在几天之内就决定重建工厂。公司的恢复非常快,到1950年,“福兰克和海德克”公司的雇员已达1000人以上。保罗去世后,他的儿子豪斯特(Horst)继承父业。公司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随后,公司的发展进入困难时期。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日本的廉价相机的冲击。1962年,公司改名禄莱威克(Rollei-Werke)。1964年,海尔里希博士接手公司的管理权。海尔里希采取的挽救策略是大胆的价格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禄莱快速地向市场投放新产品。公司经营情况有所改善。1966年禄莱推出了2台重要的新产品:可更换镜头单镜头反光相机(内置中篇幅转换装置)SL66,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小的35毫米相机禄莱35(Rollei 35)。禄莱35小巧玲珑,做工精美。直到目前,依然在生成,不过买这款机器的多数是以收藏为目的。SL66则是当代600×系列相机的鼻祖。SL66演化出SLX,这是真正的禄莱中画幅单反相机,随后诞生了第一代入门机6002,专业机6006(I和II)。发展到今天就是当代入门机6003和专业机 6008。
海尔里希对禄莱的前景非常乐观,他在德国乌尔森(Uelzen)建立了禄莱的分厂,随后,在新加坡又建成了大型的生产线。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禄莱陷入的沉重的财务负担,业务的过渡膨胀使得公司举步唯坚,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这次事件对禄莱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布鲁斯威克的居民还认为禄莱已经成为历史了。禄莱时代似乎走到了尽头。情况又有了转机。1年以后,一家英国公司:联合科学控股(United Scientific Holding)从银行接手了禄莱及其专利,重组了新公司Rollei Fototechnic。公司放弃了廉价相机市场,重新转向高精密制造的专业相机市场。此时市场上专业中幅相机的对手是哈苏。
2年后,禄莱又回到了德国人手中,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公司从英国人手里买回了禄莱。随后,公司恢复了1981年停产的禄莱福莱2.8GX的生产。这款经典双镜头相机再生产时已经全面更新了测光和闪光原件。随后,新的禄莱旗舰6008当年就面市了。禄莱与此同时拓宽了市场,不仅生产禄莱相机,幻灯机,而且生产全系列专业的光学电子设备。比较著名的有RolleiMetric测量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测量,城市规划,建筑以及警用。上述几种场合应用RolleiMetric可以直接输出成照片或通过多图象分析直接转换成图纸,而无需再使用传统的经纬仪、皮尺等工具。
以上是对禄莱历史的介绍,对于镜头我们当然也是多了解一些才好,上面资料虽然与镜头没有直接关系,但介绍过来其实是为了说明禄莱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容易,也说明这个品牌对于摄影界影响的巨大。尽管在某些论坛上有些人对于禄莱镜头不屑一顾,但那是他们的事,对于我——我尽量做到客观,虽然并不能做到——确实是喜欢并认为禄莱是高端产品。
(1)禄莱标头
禄莱发展的历史是太曲折了,因此它的产品也经过一些变化。
从总体上说来,禄莱的镜头一般全是蔡司来加工的,所以禄莱的镜头的镜片结构全部承袭着康泰时的结构,比如标头一用典是Plansr结构,而广角则是 Distagon结构,长焦则是Sonnar结构。这些结构的名称在镜头的前边都标示着。在做工上,因为是蔡司的加工技术,当然是没的可说用料与机械部分当然由于QBM特殊的要求而有很大的差异,当然用料的差异不表现在材质上,而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厚度上比康泰时要稍显精巧秀气一些。
别的不说,仅说禄莱的标头就有不同的铭牌,有的什么也不标,只标着Carl Zeiss Planar,有的则标着by Rollei这样的标志,当然还有的标着HFT红字,但这些都是晚期的作品了。HFT镀膜就是蔡司专门为禄莱研发的一种特异镀膜,有人说,玩禄莱玩的就是HFT,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标HFT膜的这些产品应该怎么看呢?
当年蔡司为禄莱代工镜头的时候,其实在镜片结构上保持了与蔡司的高度一致,但在膜上却有很大的变化,就是什么也不标的禄莱头其膜与康泰时也是不一样的。后来禄莱声明了其HFT膜的产生,但在德国生产加工这种膜的镜头不久,其高压镀膜炉就发生了大爆炸,后来德国禄莱把这种镀膜炉移到了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建厂加工禄莱相机与镜头。早期的也没有标HFT标志,但却常常打着by Rollei这样的标志,后来的产品一般都带有HFT标志了。看一下带与不带HFT膜标志的镜片,确实有着不同,不带的是一种淡紫色的单色,但据UU观察也并不是单膜(单色膜与单膜是两回事),至少是一种MC膜。有人怀疑早期产品是不是就是T*呢?其实不是,比照T*要淡一些,不及那样浓郁,但要深沉;而比照后来的FHT呢,则又没有HFT更沉重,差别就在这里,可能是介于T*与HFT之间吧。下面的两张图片就是这几类标头的外观。
(A)只带有Calr Zeiss Planar 标志(德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B)带有Made by Rollei 标志(新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C)带有HFT标志(新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也许有人问起这三只头的成像差异来。其实据UU实用的结果来看,三只头的成像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前两款尤其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来,只是产地与表面的标牌不同而已,在结构用料与外表的形态上前两只都没有差别,而新产的肯定不会比德产的差,从实用角度上看没有必要非追求德国原厂的。这就是淡紫膜的那一种,成像上清雅锐利,风格通透,层次与空间感都特别强。而第三只一般都是新产的,外形上变化比较大,不及前两种显得更有金属的贵重感,成像上突出了HFT膜的全部优点,色彩浓郁而不过份,边缘锐利而不生硬,焦外柔和而不沉闷。选择那一个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好不同罢了。
(2)禄莱人像王头——Rollei 1.4/85 HFT
这只头没用过的也许嫌其价格过高,但用过的人全知道它非常值,康泰时的1.4/85根本无法同它比。其实我曾替别人改过一只此款头,那只镜头的外观特别差,前镜片上有很多很重的划痕,里面的第二片镜片上还生了一朵大大的霉,后连年光圈环也被人为拆除了,但就是这只镜头,我起初根本就没有把它放在眼里,但是,但是,我改口后出去试拍,却大大打动了我,我几乎认为它就是85焦段中成像最好的镜头,而且这只镜头的光圈设计太奇特了,竟然是三角形的。下面就是这款头的外观。
- 关键字搜索:
-
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