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物价乐观了吗

最近,有关物价“得到有效控制”的乐观看法,又成了主流。从数据上来看,似乎并非没有依据。与7月份CPI6.5%的同比涨幅相比,8月回落到6.2%,9月降至6.1%。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则可能过于乐观了。

首先,我们是靠什么遏制物价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政府主导的投资这一块,影响并不大——很多地方政府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动力始终非常充足,但很少有官员考虑过偿还的问题,当然也有对加息之类的不敏感。紧缩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民营企业。这也是常态。每当货币政策开始紧缩时,首先被“断奶”的就是远离权力资源的民营企业,我们知道,民营企业分享的信贷资源原本就非常有限,一旦被掐断,要么走民间融资路线(集资、高利贷等),要么倒闭。

问题的微妙之处恰在于此。紧缩政策虽然暂时抑制了物价的上涨势头,这种效果却是以民营企业的萧条为代价的,由此,必然造成市场供给的大幅度减少,从而,为新一轮物价上涨埋下巨大隐患。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依然非常庞大,这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大原动力。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8月末,我国M2余额为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仅13.5%,M2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6%以下。很多人据此认为,货币供应量持续降低,物价下行是必然的。但是,当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规律就可能发生变化。

虽然中国的货币增速有所降低,但基数已今非昔比。以广义货币总量计算,中国在2009年7月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多点。在如此大的货币基数之上,货币的增速虽然有所降低,但货币总量的增长亦然巨大。而这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重要的动力。

另外,现在距离双节越来越近,而每当双节的时候,中国的食品等价格就会上涨,节日现象对物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有趣的是,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威廉亚洲官网 数据显示,1-9月份,CPI同比上涨5.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8%,跑赢了CPI。

这可能是低估物价上涨压力的另一种乐观情绪了。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超过GDP的,俄罗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达到其GDP增速的两倍。如果以此为标准,中国显然没有乐观的理由。

因此,对于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可掉以轻心,在控制物价的同时,还必须想法增加民众的收入,不仅让民众收入跑赢CPI,还要跑赢GDP,跑赢国家的财政收入,如此,物价才真的不再成为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时寒冰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