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僰人之谜(williamhill官网 )

僰(音博,bo2)人,这个古老的、被人们认为已消失的族群,而今却在丘北神秘出现。他们保留着古老的语言、服饰和神奇的洞穴葬习俗,隐隐透出深沉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僰人起源的传说

在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僰人”的话题有着各种动人的传说流传至今。

关于僰人的起源,就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一年四季晓雾缭绕,祥云朵朵,溪流潺潺,花香鸟语。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草一年四季都是青的。西王母就在一片百花丛中的瑶池洞里修炼。那瑶池洞口的一株檀香树上常年累月都立着一只雌性的小山鹰,客人来了它会向主人报信,客人离开时它又会代替主人送客,非常乖巧,西王母亲昵地称它“阿鹰”。这阿鹰常年听西王母讲经说道,也渐渐悟得一些道行,修炼成了人身,西王母就索性收她为侍女。从此各路神仙常常看到昆仑山上的万花丛中,有一个亭亭玉立的黑衣少女,头上扎着花绳,苗条健美,鸭蛋脸儿,头上梳了一个高高的发髻,齿白唇红,两翼翅膀化作身上的马褂衣和下身的统裙,极其美貌。后来她的儿孙们(僰人)几乎都沿用这个穿戴。

一天,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道人携彩霞童子到昆仑山玉虚宫拜见师父元始天尊,彩霞童子没有名姓,广成子叫他阿彩。师仆二人途径西王母的瑶池洞前,彩霞童子被阿鹰的美貌所倾倒,阿鹰也十分喜欢彩霞童子。二人一见钟情,花前柳下,互吐衷肠。

俗话说姻缘天注定,连神仙也难免。西王母掐指一算,阿鹰与彩霞童子还真有一段姻缘呢!于是西王母移驾玉虚宫,拜见玉虚掌门元始天尊,向天尊谈起她的侍女与天尊徒弟广成子身边的侍童彩霞童子有一段人间姻缘。不料天尊听后哈哈大笑:“此事早在我的掌控之中。”遂取出九品乾坤卦,卜了一卦,算出二人要经受太多的磨难。天尊叹了口气。派金童叫来广成子,吩咐广成子成全二人的姻缘。广成子一算,金沙江一带正有一块荒蛮之地,虎狼出没,荆棘丛生,何不叫二人去开垦这个地方呢?一来惩罚二人不遵守清规戒律,思凡下界;二来也考验二人的爱情是否忠贞不渝。

想到这里就把彩霞童儿和阿鹰叫来,语重心长地对二人说:“阿彩啊!你们二人均已动了凡心,道是修不成了,这也难怪,上天注定你们有一段人间姻缘。也罢,我如今借土遁送你们去一个地方,开荒种地,生儿育女,待你们的儿子儿孙辅助人间明主成功后(即周武王伐纣)再回山修炼,也能修成正果。”

这阿彩带着心仪之人且喜且悲,喜的是终于得到漂亮温柔的阿鹰伴其终身,悲的是师父广成子说那里是一个荒蛮之地,无有人烟,野兽横行,古树参天,以后二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想着想着,只听耳边风呼呼作响,眨眼功夫,广成子已经用法术把二人送到金沙江畔的一片酸枣树林边了。二人靠酸枣作食物,砍来树枝和野草在酸枣树下搭建了一个小窝棚,就是新家了。山神土地为他们送来了开荒的农具,南极仙翁的仙鹤为他们叼来御寒的衣服,从此夫妻恩爱,用火烧山,用石锄开荒种地,生了很多的儿女。由于男的唤女的叫“阿鹰”,女的唤男的叫“阿彩”,他们的子孙就世代姓“阿”了。他们最先在酸枣树下居住,后来僰人的“僰”字的含义就是酸枣树下居住的人。

《诗经·唐风·鸨羽》写道:“肃肃鸨翼,集于苞棘”,大意是:肃肃(象声词)煽动羽翼的大雁,汇集在酸枣树丛中。有人认为,“棘”就是酸枣树,“僰”就是酸枣树下居住的人。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子都拔棘以逐之。”大意是:拿起兵器把他赶跑了。在这里“棘”通“戟”,是一种兵器。有人认为“僰”字上边的“棘”字和“戟”是通假字,“僰”字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时刻都扛着兵戟(棘),表示僰人是一个尚武的群体。

明朝万历年《云南通志》记述:“僰夷,在黑水之外,即今所谓百夷(今傣族)也。僰,百声相近,盖音讹也。性耐暑热,所居多在卑湿生棘之地,故造字从棘从人”。“僰”字是荆棘的“棘”字下边一个人字,说僰人是一个生活在荆棘丛中的民族。也有人说在古代“荆”和“棘”是两种植物,荆是指荆条,无刺,棘是指酸枣,有刺,荆和棘连起来用时才有“带刺的灌木丛”(荆棘)的意思,单独使用时不是“荆棘”之意。

《康熙字典》在解释“僰”字时,“僰:偪也,使之偪,寄于荒远也。”而“偪”字在古代有“狭窄、狭小”之意,偪人就是指偏僻落后地方的人。

说“僰”是酸枣树下的人,或是扛着兵器的人,或是偏僻狭窄地方的人,好像都有其道理。在珙县洛表麻塘坝和兴文县玉秀乡的峭壁上,僰人扛着兵器形态的岩画非常的多。

关于僰人的史料记载

据史料记载,僰人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战俘,属游牧民族。周武王伐纣时,征西南八夷参战,其中就有僰人。僰人因立下赫赫战功,在四川宜宾建僰侯国,从此,这个民族进入最强盛时期。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阿富汗、印度见到僰人对外销售的商品,才知晓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它比汉武帝开通的北方丝绸之路至少早两个世纪。汉武帝得知后,立即派人开发西南夷,于是僰人向周边地区拓展,由此形成三大流域支系,即以四川珙县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支系、以云南横江流域为中心的横江支系、以贵州南盘江流域为中心的南盘江支系。此时的僰人已发展成为农耕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尤为重视教育。

秦汉以后,中原势力渐及西南,僰人势力日衰,但仍在以宜宾(今名)为中心的川南地区和以昭通(今名)为中心的滇东北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居。在珙县、兴文、筠连等地(今名)的僰人,历经唐宋直至元明都有历史记载。

万历元年(1573年),明朝宰相张居正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对僰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征服,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欲将僰人杀绝。此后,僰人失去了踪迹。

有人说,僰人被杀绝了;也有人说,僰人被其他民族同化了;还有人说,僰人逃往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但这都只是传说、推测而已,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人发现僰人记录本民族历史的文字,僰人在坚硬石壁上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岩画、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让人叹为观止的悬棺,也成为千古之谜。

僰人再现丘北

丘北县居住着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处。

“祖先在崖子上,主公在崖洞中。老人在供桌上,朋友在酒桌上。”这是一首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舍得乡白泥塘村传唱的民歌。月光下,每当篝火燃起,男人们就会唱起这首原始古朴、苍凉悲怆的民歌,仿佛是在诉说着村寨里鲜为人知的秘密。

有人说,这是僰人传唱的古曲。丘北县居住着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处。

丘北县的僰人谈起自己的来历是这样叙述的:“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为了纪念祖先渡江逃难的历史,我们僰人的婴儿出生后,都要放到冷水里让他过一次‘江’。”这样的叙述或多或少透露了古僰人迁徙的轨迹。

目前,丘北县境内共有僰人1557户6894人,具体分布在双龙营、舍得、官寨、曰者、腻脚、树皮6个乡(镇)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多数僰人聚居在偏僻边远的石山区和半山区,少数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僰人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小,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

    
僰人

僰人男子穿麻布或棉布短衣裤,外套一件绣有花纹的无袖麻布褂子。女子头戴套头,形似鸡冠,僰人称其为“冲天帽”、“鸡冠帽”,帽周围整齐地排列着各种颜色的小彩珠和海贝,并配以银器、骨质饰物等。妇女衣服宽腰大袖,胸襟上绣有美丽的彩色花纹图案,肩挎红线球的背袋。

僰人民歌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不大。乐器主要有月琴、响篾、三眼巴乌、篾哨。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跳乐”。

僰人实行血缘外婚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在跳乐、对歌中相识、相恋,但择婚嫁娶必须由父母操办。

  
僰人悬棺 

僰人最神奇的习俗是悬棺葬俗。在舍得乡白泥塘村和双龙营镇野猪塘村,笔者亲眼目睹了悬棺葬。僰人悬棺的方法有索道法、栈道法、支架法、水位法4种,悬棺的安放形式可分为自然洞穴葬、人工凿穴葬、人工悬棺葬。这种独特的祭奠方式,强烈地传递着僰人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对未来世界超凡脱俗、空灵净化的追求。

洞穴葬,只有族长一人知道的“机密”?

丘北僰人行洞穴葬。洞穴葬不是将死者的尸体入棺行葬,而是取死者的“灵魂”入祖。

  
僰人灵魂片

丘北僰人行洞穴葬。具体来说,就是在死者行将咽气的时候,族长取一块薄铜片迅速在死者脸部上方剪一幅宽约4厘米的半身侧像,刻上眼、鼻、口。这一过程称“取灵”,剪的铜片就好比死者的“灵魂”,俗称“灵魂片”。为了保持死者跟后代“血肉相连”、“世代相传”的关系,“灵魂片”要蘸染孝子的指血,由孝子妥善保管,待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实行洞穴葬。至于死者的尸体,僰人认为,既然“灵魂”已被取走,尸体就不重要了,通常在野外土葬,不立墓碑和标记,不再祭扫。

丘北僰人每家都有一具祖棺,祖棺用樱桃树或桦桃树凿制而成,是僰人的“圣物”,由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族长负责管理。通常,祖棺存放在天然洞穴里。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的土壤要全部掏干净,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后移动或破坏。丘北僰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只有不被外人看到,不遭日晒雨淋,才能安宁;祖棺只有脱离土壤和大地,灵魂才能顺利进入天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是僰人的祭祖日。祭祖日当天,家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杀猪宰羊,在族长的带领下带上供品前往藏放祖棺的地点。族长从洞穴中取出祖棺,当众清点祖棺内“灵魂片”的数目。如果“灵魂片”数目增多,证明族中有人“私自入祖”;如果“灵魂片”减少,则说明有人“盗祖”。众族人当众查明原因后,由族长当场减少或复制“灵魂片”,直到众族人没有异议,才用清酒“洗灵”,摆上供品祭献。仪式结束后,族长会用新的白色麻布包裹好“灵魂片”放入祖棺内,独自抱着祖棺,另外选择洞穴秘密安放。

僰人这一神奇的葬俗源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据专家推算,从棺内“灵魂片”氧化程度看,至少有500年左右的历史。整个洞穴葬的过程,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折射出僰人独特的信仰。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