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反思(图)


国父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珍贵图片。(新纪元资料室)

辛亥革命已过去100年了。今日回顾,大多对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创建民国抱持肯定态度。然而,中国自从辛亥革命以来一个世纪的命运并不顺遂,中国至今分裂。百年后的今天,有必要对于这场变局做一个更为深刻的回顾。

仔细玩味不难发现,中国过去这100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十分坎坷。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只担任了短短几个月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去职了。继任的袁世凯是北洋系统实力派军人的首脑,对于民主共和既无认识更不认同。他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他一方面全力清除国民党在政坛上的势力,一方面还在做着当皇帝的美梦,这就注定了孙中山最后必须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但是,国民党的政治实力毕竟不够,即便袁世凯去世后他们仍然无力掌握中国的政权,中原大地遂陷入了军阀混战与南北对抗的乱局中。

退守南方的孙中山也曾经企图以军事北伐的方式再度统一中国,但是直至辞世他都未能如愿。中山先生的继任者蒋中正以黄埔军校为基础,首度打造出一支有革命理想、又有战斗力的军队,才得以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打败从广东到北平的军阀,基本统一了中国。

本来对中国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起飞的历史关键时刻,但却又同时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艰钜挑战。一批怀抱着与国民党三民主义的理念迥然不同的人,在俄共有心的利用与扶植下,于民国十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内部侵蚀着这个刚刚要重新起步的共和国。而在东方海上,日本这个如朝阳升起般的亚洲强国,挟着一次世界大战战胜的威风,开始了针对中国的将近半个世纪的侵略。

近代中国史学家所称的“黄金十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这时的中国南有中共的叛乱,北有日本的侵略,而广大的西部还布满着形形色色的军阀、地方武力以及降叛不定的少数民族;更不用说在国民党内部还存在着汪精卫及其他不满蒋中正的政治势力。所以,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及《实业计划》等著作中所描绘的建立现代化国家的努力,在中国社会上的真正进展其实十分有限。中华民国的这种窘境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军阀的野心,遂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全面侵华战争。

对于一个体质孱弱的中华民国来说,面对已经工业化了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实质上并无抵抗之力。然而中华民族当时认识到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不容不全力以赴。中华民国的军队一败再败,国都一迁再迁,但是就是不肯曲膝投降。幸好日本军阀的狂妄与愚昧使其自掘坟墓,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将原本袖手旁观的美国引入战争,才使得整场战事逐渐转而对中国有利。

八年之后,日本投降。但是中国人民的欢欣鼓舞在持续不到几天就重新跌落谷底,因为八年来,躲在浴血抗战的国军背后全力自我茁壮的中共,现在终于逮到时机举起叛旗了。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共军先后在东北、华北以及平津一次次地击败国军,最终竟然将国军全面击溃,席卷整个中国大陆。

从那时开始,中国遂以海峡为界,陷入分裂。大陆在中共领导下试验共产主义,而台湾则在国民党的主导下实行三民主义。六十年下来,两岸在经济、社会与政治等面向已有相当差距。近年来两岸虽然开始交流,但是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歧异依然巨大,以致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海峡的上空,挥之难去。

辛亥革命之不足

回顾历史,重新检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局的发展,会发现中国政局的颠簸与混乱有一部分可归因于辛亥革命。首先,发动和领导这场革命的是一个人数并不多、组织不严密而且训练不精良的团体。严格说来,光凭它的力量应不足以完成革命、推翻满清。掌握满清兵权的袁世凯虽然心怀鬼胎,但是如果没有他的“斡旋”,清廷不会和平退位让出政权,而且当时一触即发的南北战争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烟消云散。所以,事后看来,作为革命主力的同盟会,其组织之松散无力应该是其后民国政治乱局之主要原因。

其次,证诸当时的历史,可以清楚看见同盟会与国民党内部人心之不齐。在革命爆发的头几月内,武汉得而复失以及清军在袁世凯的指挥下步步进逼时,有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或者丧失信心、或者因为袁世凯本身是汉人而惑于狭隘的满汉之分,遂致出现了接受袁世凯、甚至拥戴袁世凯的错误想法。这种人心不齐的现象也就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革命党组织的松散。

复次,在清室覆灭前后以及民国肇建初始,同盟会与国民党所呈现出来的各方面的紊乱,其实也显示这个团体缺乏一个明确而有力的思想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三民主义,眼光远大,方向正确,但是由于孙中山多年来忙于国事,一直未能将其论述完整写出,直到陈炯明叛变后中山先生才以演讲的形式将其思想体系作了阐述。所以严格说来,整个国民党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与信仰是不足的,而三民主义对于国民党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有局限的。回首望去,这恐怕是辛亥革命最大的不足了。

辛亥革命的历史里程碑

然而不论后人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仍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满清政权,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超过两千年的帝制,创立了中国以及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一般的史书都将这三者并为一项,其实它们在本质上是有极大的区别。如果重复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则在推翻满清后,人们其实可以重新建立一个汉人政权,但是孙中山与国民党人并没有这样做。另外,在结束帝制之后的几十年内,都曾经还有不同的人企图在中国再度恢复帝制,譬如袁世凯、张勋、甚至日本关东军,他们的失败证明了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环境中,帝制已经成为不可接受的选项。这是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转折。

作为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其命运固然坎坷,但是它的本质是完全吻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二十世纪以来的100年中,世界各国的政治变迁,无论其为改良、改革、政变或是革命,即便其间曾出现过不同的体制,不论是军人独裁或是一党专政,最后的最稳定的选择通常是民主共和政体。这种趋势在1980年代以降,尤其是苏联及东欧共产政权先后瓦解后,是更加明显的。中华民国坎坷的过程,毕竟还是无法抹杀历史的远见。

在中华民国建国100周年前夕,退出中共组织的中华儿女超过了一亿人。历史大潮正在用此数据勾画人类未来的蓝图。

本文留言

作者申浩德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