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报道,虽然教育部严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行为,但北京、广州等地小学升初中的择校费不降反升。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调研报告称,北京中小学每年因择校费潜规则而 産生的收入在15亿元左右,其中初中学校可掌控的收入在10亿元以上。有报道称,北京一些中小学校长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超过一亿元。网上更有消息指,2011年北京市部分知名小学的择校费最高达25万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新浪网联合发起的关于35所城市“小升初”状况的网络民意调查中,88.6%的受访者认为本市“小升初”问题“严重、非常严重”,其中北京网民持这一选项的比例高达97.9%。在调查涉及的35个城市中,家长在孩子“小升初”择校准备阶段的花费平均为4.4万元,而北京的家长更高达8.7万元,接近调查均值的两倍。
“禁令”无力 不降反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小学升初中政策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免费、免试、就近”逐步后退,演变为一种多元入学的格局。目前,北京各区县小升初的入学渠道有十四五种,主要的渠道有: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电脑派位。除了电脑派位,其余都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而且这三种最重要的渠道都制度化、合法化了。
所谓共建生,是指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际操作中,共建单位或利用公共资源给学校额外投入,或职工自负费用,以“共建”名义统一给学校。这些费用,一般先以自愿捐款的形式存到区教委指定的银行帐户或教育基金会帐户上,再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
2010年底,教育部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但一项调查显示,近年北京“小升初”择校费用至少递增30%。择校热已催生出稳固、明确的利益格局,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北京市“小升初”内在机制和利益格局中,政府主管部门、重点学校、市场培训机构均参与其中,利益共享。
同时,“小升初”形成的巨大利益链开始向幼儿园升小学延伸,一些重点小学也成为家长追逐的目标。北京某培训学校副校长在微博上爆料指,2011年“幼升小”北京市部分知名小学的最高择校费:景山小学25万、史家小学13万、北京实验二小17万、黄城根小学10万、奋斗小学8万、北大附小18万、北师大附小16万、中关村三小13万、人大附小10万。
管理混乱 滋生腐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则披露,2010年中关村一小一年级招生10个班,其中8个班为择校生。按每班36人,每人最低3万元的标准,仅此一项就可带来800多万元收入。
愈演愈烈的择校费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2008年爆出的中关村三小窝案,其时任校长王翠娟在庭审中,证实该校帐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绝大部分来自于“赞助费”收入。当时,这所学校开办仅六七年时间。
某检察院检察官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利用招生录取贪污受贿是教育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小学财务管理混乱,“共建”费用一般由校长指定财务人员专门管理,所有共建费用的收入、支出只对校长一人负责,无人监督。上千万元的非法钱财处理得相当随意,有的入帐了,有的分了,有的吞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北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