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陕西八大怪的前世今生(williamhill官网 )

 2011-09-06 13:4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提到陕西十大怪,估计不少朋友多少都听说过一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怪”已经不足为怪了,还有一些“怪”就更怪了。究竟有哪些变化?跟我来看看。

锅盔大的象锅盖

陕西的饼称锅盔,又大又厚,由于面硬饼厚,吃时必须大张嘴才行,因此会不自觉地瞪大眼睛,学叫“睁眼锅盔”。

如今这种锅盔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中人口的减少,除个别地方还偶有保留之外,基本上已被薄而小的“袖珍锅盔”替代,但很少能看到必须“睁眼”才能吃的那种锅盔了。

不坐蹲起来

原意是“有板凳不坐蹲起来”。在陕西关中一代,村头闲聊或吃饭、下棋,人们大都喜欢蹲在田间地头,或者街头门口,甚至有了凳子也不坐。

如今的农村,几乎很难看到这种现象了。一来农民们大都为生机奔波,年轻人几乎一大半都去城里打工了,剩下的不是又生意做,就是在地里忙农活。现在每到饭口,农村人可都被家里的电视节目吸引着,很少能看到蹲起来的习惯了。

房子一边盖

由于半边盖的房子依墙而立,不但结构简单结识,而且省工省料,因此这种半边盖的房子以前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据说这种盖法还有一个原因,关中干旱少雨,每逢下雨季节,这种单面盖的房子能确保把雨水流到自家院子。这些雨水不但可以用来洗衣,涮锅,同时还可以用来仓储起来浇花灌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关中农村新建的房屋已经很少有这种结构了。生活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越来越喜欢城里的房子结构,他们如今也会盖楼房或者几室几厅的大瓦房,从外观到里面的装修布置,已经逐渐地像城市靠近。

秦腔大戏吼起来

秦腔是戏曲老祖。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天摇地动,震耳欲聋,如鸣雷虎吼一般,方圆二三里都能听见,吼者红脖子张脸,脑袋一伸一缩,气运丹田,猛然发出吼声,远看好象在和人吵架一般,而且陕西人在来客谈话时嗓门特别大,争论或划起拳来,声音震耳欲聋,脸红脖子粗,不怕你听不到。

如今的秦腔在农村依然有一批超级粉丝。在城里已逐渐不被年轻人看好。不过,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倒是凭借强大的收视率,一直遥遥领先。在西安,像“易俗社”“戏曲研究院”等一些专业的秦腔团目前似乎已经在文化改革的大潮中合并为新的演出公司。而这些专业的秦腔演员主要以为一些红白喜事私人宴会等进行演出。真正的舞台演出目前已经很少了。

油泼辣子一道菜

原意是“有了辣子不吃菜”,关中人可以不吃菜,不吃鸡鸭鱼肉,但绝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串成串,挂在房檐廊头,吃时放锅里焙干,趁热捣成粉末,再用热油浇入,俗称“油泼辣子”。这样的辣子,可以放在面食里当菜吃,也可以用馒头、锅盔夹起来当菜吃。

虽然油泼辣子在城里早已变味,但如今关中农村依然保留着这种地道的油泼辣子。不少在城里工作的关中人,往往春节回家,临走时绝对不会忘记从家里带一些地道的油泼辣子。不过在城里大都将辣子作为一种点缀,而农村至今依然非常有市场,大有不辣到底不罢休的架势。

陕西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都从方圆十里内物色对象。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交通以及通讯等事业的发展,地理上的距离早已不再是关中人嫁女儿的选择了。虽然如此,在农村,除了在外工作的孩子有这种自由外,一般人择偶还是以方圆为界的。

碗盆难分开

以前关中人用的碗特别大,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碗面厚度也在三公分左右,碗底厚度可达七公分以上,重量就一斤有余,俗称“大老碗”。

如今这种像盆的大碗在诸如“老孙家”等一些羊肉泡馍馆还依然使用,由于这种碗结识耐用,而且适合盛面食用,因此不少面食饭店也在用。不过,如今在农村人的餐桌上基本上看不到这种大老碗了。

面条像腰带

陕西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7、8公分,长度在1米以上,厚度与硬币差不多,极似牛皮裤带,对于小饭量的人,一根足够一顿的饭食。

由于这种面条做法比较复杂,因此在农村一般已经很难见到,不过在城里这种特色饭店倒是不少见。特别是像“杨凌蘸水面”算是发扬得比较好的。由于这种面特别筋道,耐嚼,耐饿,吃起来非常过瘾,因此这种特色店的生意依然非常不错。

石头枕起来

关中人有些习惯使人不可思议,就在睡觉时,不喜欢睡软床和枕高档枕头,倒喜欢睡在土炕上,找块砖头或者石头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如今在农村除了一些老人还在“头烧,枕不住枕头”外,基本上已经很难找到这种现象。

手帕头上带

有歌谣曰: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实在。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如今,当您在陕西农村的集贸市场,时不时还能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不过,如今不少农村的老太太也开始时髦起来,在年轻人的打扮下,不少老人也戴上了时髦的帽子。而新一代的农村妇女早已没有头顶手帕的习惯了。

---------------------
生在陕西,长在农村,虽然在城里早已看不到这些熟悉的“怪”,但看到这组朴实传神的剪纸时,又勾起我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原生态的自然生活,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辣子面条一日三餐,这些都是父辈们留给我们的特色财富。眼看着这些特色日渐消失,心里不由一阵失落。

当然,坐上凳子不蹲了,这是文明的进步;油泼辣子不当菜了,房子也不一边盖了,这是陕西人民生活富裕的标志;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油泼辣子再也找不到往日的风味了:辣子里加了“苏丹红”,菜油变成了“地沟油”,面粉里加了增白剂,秦腔日渐被这个城市遗忘等等等等,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开放,西部大开发的脚步紧锣密鼓地敲响,时代的号角吹响在陕西的上空时,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我们传统的、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也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期待开发的陕西特色。

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