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扔掉信用卡

当今社会,各种银行信用卡被人们大量使用,因为相对使用现金而言,信用卡有方便、安全、轻巧等等优势。但是对银行和销售企业来说,它们是可以通过信用卡持有人的信息来了解人们的交易情况和个人生活信息的。所以,一些人正在或准备不再使用他们已有的信用卡。我个人也减少了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量,我的理由是:

1.我的支出将会减少。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在内的各种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和使用现金相比,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的确愿意花更多的钱。这是一个常识。无怪乎直到当信用卡出现,我们的全民购物热潮才真正兴起。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去年秋天和冬天,当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带任何信用卡出门之后,我的日常支出确实大幅下降了。

2.信用卡积分奖励实际上并不划算。许多人使用信用卡是为了兑换飞行常客里程或其他奖品。但是,许多这种积分换奖的交易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划算。航空公司在削减飞行常客计划的奖励。这些计划究竟如何呢?开支顾问网站Bill Shrink的联合创始人施瓦克口萨蒂艾瓦卢称,如果你在获取和使用积分奖励方面确实很精明、专注而且目标明确,那么你有时会获得非常不错的奖励。但是,他说,从总体上看,这些换来的奖品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而且越来越多地向需要交纳年费的信用卡倾斜。对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设法得到信用卡支出的2%作为回馈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无论如何,和你额外花出去的钱相比,这只是九牛一毛。

3.使用现金让我们更容易做预算。个人理财规划师会鼓励客户拟定预算。从理论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但是,我必须坦白的是:我在生活中不那么有条理性,并且我怀疑许多人在这一点上跟我大同小异。应对的办法就是,不用信用卡,转而直奔银行。设想,如果我每周去一次银行,提取一定量的现金,不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做预算了吗?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4.不太担心身份被盗用。每次你为了买东西而交出信用卡或个人信息详情时,你会感到担忧吗?反正我会。银行和网上商户确实在努力保证交易安全,但是盗贼们也同样手段高明,而且这些盗贼的数量还不少。不是常有报道说,有人因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而蒙受身份被盗用的损失吗?使用现金就能降低这种风险。

5.减少冲动购物。信用卡诱使我们花掉更多钱的方式之一是让我们更容易一时冲动买回自己并不需要甚至不喜欢的东西。商店鼓励这种行为,他们采用老练的营销技巧来诱使你打开钱包。如果你没有带钱,你就不能看上什么就下手。如果你真的想要这件拿不定主意的商品,你可以先回家,明天再来买它。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情况下你都不会再来了。

6.我仍然可以在网上购物。使用现金并不意味着我要和网上购物完全绝缘。是的,我必须屈服于一个原则,但我不必破坏这个原则:我可以在实体店买一张预付费的购物卡,用现金给它充值。好吧,它还是某种“信用卡”,但我必须预先用现金为它付费,而且还是有限度的。(根据同一个原则,在我旅行的时候,我也可以使用预付费卡,以备不时之需。)

7.跟债务说再见。我每个月都会偿还全部信用卡欠款,但有很多人并不这么做。他们利用信用卡来借款,这是一种金融灾难。我们已经看到了债务泛滥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多么大的打击。据称,信用卡向你收取的平均借款利率为14%,很多信用卡的利率还大大高于这个水平。而且你是用税后的所得来偿还借款。举个例子来说,你至少要在股市挣得16.5%的回报率(扣除15%的长期资本利得税之前),才能抵得上信用卡借款利息成本。祝你好运吧。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指出,自1928年以来,美国股市的平均复合回报率仅为9.7%。据Bankrate.com计算,某人如果用一张借款利率为14%的信用卡购买一件1000美元的商品,每月仅支付2%的还款余额,那么他最终要为这件商品支付1750美元,他需要花费110个月的时间来清偿这笔账单。

8.隐私。使用信用卡会让你很容易被追踪到。它们会准确无误地透露出你在何时何地买了些什么。如果把我们通过智能手机和iPad等玩意泄露出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我们就像是在透明塑料盒里东逃西窜的老鼠,而营销分析师则在外面研究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不得不承认我讨厌这一点。我喜欢现金的私密性和匿名的特点。上周我和妻子相约去吃午餐。但我首先去了趟银行提取现金。这事儿和美国运通卡无关。

9.使用现金能帮助我重建收入和支出之间的联系。我还记得我获得第一份工作时的情形:我开始计算我买的每一件东西需要工作多少小时才能换来。比如说,买一张新CD需要工作两小时,等等。这是一个好习惯。信用卡会削弱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难怪信用卡的盛行导致入不敷出的人急剧增加。

10.使用现金能帮到我想帮的人。现金能够直接流到零售商及其供应商手中。当我走进本地信用社将支票兑现时,能让好几个本地出纳员有事可干。而使用信用卡呢?我会帮到金融银行管理人士、营销团队和设在印度的呼叫中心。我相信他们都是好人,我也希望他们过得好。但如果要我选择,我宁愿选择帮助本地的零售商和信用社员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布赖特·阿瑞茨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