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伊河”、“龙门”话石窟(下)(图)
——中华传统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12)
二,造像的初衷和期盼
在龙门石窟中,有二十品的北魏时代的碑文。第一品碑文(见图):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曾孙秋生、刘起祖等二百人敬造佛像一区(躯),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有愿弟子荣茂春葩,庭槐独秀,兰条鼓馥于昌年,金辉诞照于圣岁。现世眷属万福云归,洙输叠驾。元世父母及弟子等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愿。孟广达文,萧显庆书。”这是公元483年的第一个北魏石窟开凿的碑记。不用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从中读出我们祖先造佛像的初衷和期盼:
一,国泰民安。二,自己和家人健康,能往生天国。这些在龙门二十品碑文中基本都体现出来这个意思。(当然如第三品碑文的意思仅仅是希望死后的丈夫能往生佛国)可见当时的人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来对待佛的。
那么细心的人会发现同一名字的佛像在各地所雕刻的即使形像一样,但是坐姿和神采及服饰及周围的光圈形状等等会有很大差别。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先弄明白为什么人会知道佛或者其他神的形像?
这就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的部分了,那就是:神造就了这个民族,神传给了人文化。因为生命最早不是来源于这人间的,用古老的文化的概念来说,人都是天上来的,因为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有一些事情需要在人间做等原因而来到人间。那么由于真正的“家”在那里,所以“人间”只不过是为了还过去所欠下的债或者了结一些事情而在这里“小住”的地方,这里不是真正的家。那么神传给人这些文化,人们如果按照神的要求去做,那神就会不断的加强这个人的正念,鼓励人更加相信神。在不断的按照神佛所要求做的时候,时间长了便会出现“特异功能”。梦到或者用功能“看”到神的形像和神态。这样这个人会更加相信神的存在与伟大。那么如果这些人本身就会一些雕凿岩石的技能,他就会把自己对神佛的敬畏倾注于建造佛像上,这样就是做了利己利他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信佛的人一起开凿石窟的宏大场面。
人,就是佛性与魔性同在。当人有真念的时候,会明白自己的家不在这里,人间的一切用佛家的话来说都是“幻象”,是不实的。自己要好好的按照佛陀所要求的来做,最后回到那不生不灭的佛国家园;当人的魔性出来的时候,或者说思想被表面的各种欲望和执着占据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向佛“索取”。当按照佛所说的归正自己不好言行的心态“变异”为“我只要敬佛,佛就应该怎样给我和家人福分、健康”等等直接或变相有求的时候,原本纯洁的建佛像倾注自己信仰和严格按照佛陀所要求做的实修精神就一点点的淡化甚至异化了。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很多人真的不知如何对待佛才是真正的“敬”,完全在求佛保佑。
有的人觉得我“敬佛”到死后就可以往生佛国。其实事情根本不那么简单。我们都向往佛国的美好纯净和永恒。那么我们的思想中的杂念和欲望很多,身体也不都纯清,那我们怎么能到那里去呢?那里怎么会“收留”我们呢?也就是说,“敬佛”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要想往生佛国,就必须按照佛陀所要求的真正的改掉自己不好的思想,笑对一切世间的荣辱得失才行,否则都只能是痴心妄想。那有的人会说,我也没想那么多,我只是想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其实我想无论想得到健康也好平安也罢,都得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洪福常伴“善良”人。其实这个“善良”二字可有诸多讲究:不但要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更要坚持正义、不畏强权。因为拒绝和清除邪恶也是一种善。
前文说了,人的家其实不在这里。试想,如果佛保佑着人在这里非常的安逸,有的是福享,那你还想不想回到天上真正的“家”?还有,人一生的荣辱起落,其实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让这个人一味的享福,那他从前所欠下别人的各种“债务”(不仅是金钱上,包括方方面面的债务)该怎样还?如果整个社会大部分人都不讲道德和付出,只是一味的索取,那这个社会该向何处去?而且人本身就是有轮回转生这种现象的,那么人的恩怨根本就不会是一生积累的,也许今生所遇到的就有从前的恩和怨的缘分所致。
当初建造佛像的那些虔诚的信徒们,他们是真正的想把佛的慈悲与伟大呈现在人间,与万众共享。让后世子孙都能沐浴在浩荡的佛恩之中。让人们遗憾的是,经过千百年的流逝,人们好似已经忘却了这建造者的初衷与本意。不但把佛的嘱托忘得干净,更有甚者开始打起了佛像的主意。因为那些婀娜的体态,无限的风姿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那么利欲熏心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了疯狂盗取佛像。
佛,很多时候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的才会展现给人真象;那些当初的建造者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的敬仰之心;二是为了让人们共沐佛恩才不惜生命雕凿了这些佛像(因山岩直陡,在上面开洞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活)而近代,人们不知敬佛,甚至贪财的欲望膨胀而盗取佛像,简直是罪大恶极!
伊水,带着伊尹宰相那份贤德的灵性悠悠的从这里淌过注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中;浴满王气的龙门宝地让这里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古代诗人的行迹,让这里成了人们心中的文化“驿站”(这附近有白居易的陵墓和香山寺)人们来寻景,也是来观诗,更重要的是来这里来找寻佛的慈悲的面影。
当身心陷入红尘的人们,登上奉先寺,抬头仰望那尊卢舍那大佛慈悲与威严的面容的时候,我想有悟性的人一下子就会把那身心中的污浊荡尽!
那是一种慈悲的境界,是一种威严的状态,是一种看透世间一切诸象后的觉悟,是一种穿越历史与未来无量时间的永恒与安详…明白了这些,心中一切“疙瘩”也就消失的了无踪迹了……生命的未来就应该这样的活着与存在,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说明:对于龙门石窟,还可以从历史、艺术、宗教等其他角度来解读,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多写了。
资料来源:《洛阳龙门石窟》,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 关键字搜索: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