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对华投资下滑 中国公司业绩分化
上周,中国公布二季度GDP增速达到9.5%,依旧强劲的势头令中国经济正在放缓的担忧有所缓解。但上周末有关外国直接投资(FDI)下滑的报告则在提醒我们,在这场影响全球经济的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中,中国无法置身事外。
截至今年6月的过去一年里,FDI的增幅只有2.8%,和今年5月13.4%以及4月15.2%的年增长率相比,增幅急剧下滑。
而在宏观经济之外,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中期财务报告集中发布的季节,其关注的是如何回避那些可能在半年报中公布令人失望的盈利数据的公司。
我们从多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投资主题是转入防御。
重点之一仍然是筛选出可能构成会计欺诈风险的中国内地公司。上周,我强调了在美国上市交易的中国内地公司遇到的麻烦,现在穆迪(Moody’s)推出的“红旗”报告则将这张网络全面铺开,61家被插上红旗的中资企业中,有六家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有些人批评穆迪单独挑出中国内地公司的做法,但问题的严重程度表明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现象,需要特别处理。即使是知名的富达(Fidelity)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上周也非常尴尬:有消息曝出,其在两家通过反向合并上市的内地企业的投资出现了亏损,这两家企业被指存在失当行为。波顿管理基金30年来跑赢市场的投资业绩被欺诈问题蒙上阴影。
海外银行和基金削减其持有的内地银行的股份也表明,面对并不确定的盈利前景,海外投资者采取了预防措施,先行卖出了持有的股份。当然,禁售期届满也是其出售股份的部分原因。有关地方政府欠下的坏账高达6,400亿美元的报告则宛若一片疑云漂浮在中国银行业的头上。穆迪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内地银行的信用前景可能黯淡。
周一,卡塔尔投资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持有的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H股解禁,这部分股票将可以自由交易。7月5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卖出了其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近十分之一的股份以及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约二分之一的股份,因此融资36.3亿港元(约合4.66亿美元)。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在一些分析师看来,在即将到来的半年报发布期,应当留意的主要问题是公司业绩出现分化。这和常见的业绩好坏有些不同,也意味着今年的盈利数据可能更加难以预测。
高盛(Goldman Sachs)强调,在中报发布期即将到来之际,要注意避免盈利风险。它还说,自5月底以来,分析师已经在开始下调盈利预期。
盈利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板块包括铝材/钢铁、工业、市政、交通、汽车、化学和五金。与此同时,金属、矿业和建筑板块的盈利有超出预期的可能。
这种分化不需要做太多解释,但获益于大宗商品和建筑业繁荣、能够将涨价因素传导出去的板块似乎被看好。比如在中国政府推进保障房建设之际,水泥生产商似乎就是越来越受推荐的股票之一。
另一面那是那些需要传导或吸收涨价因素、盈利可能不及预期的公司。
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管总体GDP增长数据是什么,今年的经营环境总体上更有挑战性。不仅利率更高、资金更紧,而且大宗商品和工资水平也在上升,多种价格管制措施已经实施。这让人更难看清现实,并有可能使公司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
为避开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的冲击,高盛还建议在当前环境中坚守大盘股。可以说,内地大型国有企业让人更加安心,因为它们受信贷配给影响的可能性更小。
另一个解读这种建议的方式是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常有可能被忽略的是,投资中国仍有多个不同的风险模型。
风险更高的一端是一些高成长的潜力创业股,它们通过反向并购加快了跨境上市的步伐。
如果风险偏好不那么大,你可以考虑和内地政府一起投资其庞大的国有上市行业领袖,比如中国人寿或中国移动。
但一些老派保守的中国型基金仍然觉得,不管是什么面貌的内地公司,直接投资其中都有过于离经叛道。相反,拥有内地或香港敞口的跨国公司,或包含了内地增长概念的台湾公司,所具备的风险都是它们能够承受的。可能不那么让人兴奋,但在一场平淡的财报发布期过后,投资这些公司对它们来说还算过得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