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乳标准遭批 专家指大企业染指制定
【看中国记者林小舟综合报导】自从2008年大陆国产奶发现三聚氰胺后,国产奶的品质就一直受到质疑。针对2010年6月新版本的生奶收购标准,日前业内专家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和乳业龙头老大光明乳业的老总郭本恒对此分别提出批评。
业内权威论断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
7月3日,光明乳业的总经理郭本恒在参加中国经营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郭本恒对中国去年刚出台《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表达了否定,说“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而且揭示了当前标准并不对抗生素、亚硝酸盐做检测。
当前中国奶业采用的是2010年6月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其规定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比1986年颁布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标准降低,1986年的生奶收购标准是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每毫升低于50万个,二级每毫升低于100万个,三级每毫升低于200万个,四级每毫升低于4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95克。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和欧盟,每毫升10万个以下。
对于2010年6月份开始实施的新的生奶收购标准,郭本恒认为用如此低的标准要求生产出高级产品,根本无法做到。
而早在郭本恒之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6月15日的业内会议上也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王丁棉在接受采访时说,按照现有的生乳标准,“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而在郭本恒发言之后,王丁棉再次对记者肯定了郭本恒观点的正确性,他说郭本恒作为食品学博士,“不像有些乳企负责人那样只注重产品的行销,这次郭本恒对于乳业标准及我国乳业的现状说的也都是大实话”。
卫生部撰文生乳标准未降反提升?
但卫生部日前在其网站撰文称生乳标准并未降低,按照1986年的收购标准,只要达到IV级标准每毫升低于400万个即可以收购,而2010年新公布的标准将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要求更加严格了。
王丁棉对此反驳说,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而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万接近400万的占少数。所以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比,都降低了。
大企业染指政府生乳标准制定
郭本恒在7月3日的中国经营论坛时对国内的大乳业集团和政府也做出了批评,他说国内有些奶企缺乏诚信,忽悠消费者。现在生奶不过关,伤害整个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缺乏诚信的企业,更将面临淘汰。郭本恒认为,大陆奶业乱象丛生,与政府监管力度薄弱有关。监管薄弱还导致奶业中的创新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新产品推出市场很快就遭到复制,阻碍企业研发、掌握核心竞争力。
对此,王丁棉有更具体的举例分析,证明大企业利益捆绑,染指政府的生乳标准制定。他说,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半年左右,可常温存放;75℃到85℃缓慢加热杀菌的称为“巴氏奶”,以优酪乳为代表,需低温储藏,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说,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杀菌温度过高时,菌类被杀死,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
目前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这对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新国标放宽细菌标准后,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收购。用这种方式,无需在两种奶业的生产商不需经过市场竞争,直接在奶源处就将巴氏奶企业挤垮。这也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而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按照王丁棉的分析,生乳标准的宽松化实质是目前奶业市场上生产常温奶和巴氏奶企业的市场之争,而最后政府标准一面倒,很显然背后有大企业操纵。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