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占GDP达166%的中国债务(图)
4月23日,安徽省合肥市在夕阳下劳作的建筑工人。瑞士信贷表示,当房价下跌、经济放缓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上升时,中国将遭遇“惊涛骇浪”。(Getty Images)
【看中国记者秦立综合报导】瑞信证券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贷款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47%,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更高达166%。他表示,这样的高负债率对银行以及中国实体经济的运营构成威胁。
而高盛估算,中国债务最大的一部分来自地方政府。中国国家审计署6月27日说,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10.7万亿元(约合1.65万亿美元),相当于 2010年中国GDP的27%。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将审计署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报告综合后则发现,地方债务接近2.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
地方高负债 通胀更难抑
由于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或直接从银行借款,因而中国各级地方设立了向银行借款的机构──地方融资平台。最近中国央行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省、市、县三级)。同年底,地方贷款占银行系统全部贷款余额的30%,其中1/3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放,其余由国有及城市商业银行贷发,现已确定其中2到3万亿有违约风险。
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报告,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浙江省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欠下6.15亿美元的债务。这些债务每年光利息就得还6,100万美元,而这家公司的年收入只有1,500万美元。
很多分析师认为,债务的一大块将由中国的商业银行买单,而这些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已经很低了。建银国际全球银行研究业务负责人舒伯乐(Paul Schulte)说,对银行在地方政府借贷中承受的风险规模以及对中央政府的反应不确定,这是压低中国银行业市值的一个因素。过去两个月中,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股票价格累计跌了12%以上。
地方政府高负债压缩了中国政府抗击通胀的腾挪空间,因为加息会增加这些债务的偿还成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7日承认,政府可能无法实现将今年全年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指出,地方债的投资效益奇差。据查,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真正能发挥效能的顶多只有35%,其他的贷款都投在毫无效益的专案上,或经由贪腐流失。比如铁道部以部长刘志军为首的腐败窝案中,掌管高铁工程分配的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一人就在美国和瑞士存款28亿美元,其妻子女儿早已定居美国,在美国洛杉矶置有3处豪宅。
另外,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做担保的专案贷款大多是空头担保。由于分税制的实施,地方政府财权小、事权大,要用有限的税收承担过多的公共支出,早就债台高筑。尤其是县域改革后,实行省直管县,地市一级财政被空心化,所以凡属地市一级的财政收入担保大多是空头担保,没有保障。
最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有制度基础。首先,地方人民银行、银监局、商业银行都是依靠地方资源生存的,和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GDP增长,政府采取了用新泡沫掩盖旧泡沫的政策,它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盛行的政策基础。
中国家庭为不良贷款买单
日前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至9月期间处理2到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间新设立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将债务转入新设立的公司,将银行的帐面处理“干净”。
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把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转嫁给购买地方债券的民众。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饥渴,很可能用高息利诱民众来购买,这只会造成银行存款搬家,导致银行的银根短缺。
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承受重压的中国家庭将以某种形式为大多数高偿债成本买单,实际负利率给中国家庭储蓄造成的隐性税负眼下还没有告终的迹象,在受到政府和银行双重挤压的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家庭购物消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