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唐诗《登鹳雀楼》的若干疑点(图)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关于鹳雀楼址
关于鹳雀楼址及其得名之由,今天的一些注家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鹳雀楼“故址在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郑盂彤《唐宋诗词赏析》第9页
“在蒲州(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楼有三层,因常有鹳雀栖其上,故名,后被水冲垮”——张燕瑾《唐诗选析》第33页
“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县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本注释
“蒲州是现在山西运城县”——李之光《古代诗歌选》52页
“鹳雀楼有三层,矗立于城角之上,因其高,鹳鸟时集其上,故名鹳雀楼”——《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
从以上注释,我们会得出这祥一个印象:鹳雀楼在蒲州城上,后被水冲垮,因楼很高时有鹳鸟集聚故得其名。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县或运城县县城。
根据《永济县志》和《蒲州府志》的记载,鹳雀楼并不在蒲州城上(当然也谈不上是城西南的角楼),而是在城外西边黄河州渚的高坡上。《清·一统志》也说,鹳雀楼址原在黄河中高阜处,因被河流冲没,就把鹳雀楼匾挂到蒲州城西南的角楼上,权以这个角楼作为鹳雀楼的替身。
一座高达三层的楼台建筑在唐代是颇为壮观的。更何况它是建于黄河中的高阜之上,下临州渚、前瞻中条。所以从盛唐时起,这里就成了文人雅集的胜地。从现存的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来看[2],至少在中唐时代,文人们关于鹤雀楼的题咏就已汇编成集了。
二、关于诗的作者
关于此诗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盛唐处士朱斌作。唐人芮挺长选的《国秀集》即采此说。
另一说是唐王之涣作。近代的一些唐诗选本如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及中学语文课本皆持此说。
第三种是把上述两种说法兼顾起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诗选》,题下标为王之涣,但在注中点明“一作朱斌诗”;清代编的《全唐诗》则干脆在王之涣和朱斌名下都收了《登鹳雀楼》一诗。
第四种是两个作者都提及但也表明自己的倾向性。如刘永济的“唐人绝句精华》:“此诗赵凡夫以为朱斌所作,古今传诵皆日王之涣作,沈括之言,尤为明证,今仍归之王之涣”。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登鹳雀楼》诗的作者,最早的说法是盛唐处士朱斌,到北宋以后渐改为他人,但大多数诗话和唐诗总集、选集都记为王文奂,只有少数选家认为是笔误而改为王之涣。因此我认为如果要说是朱斌所作是有道理的,但此说只有孤证,如要服人,还得另寻证据。但我们可以说:即使不是朱斌所作,也应写成王文奂所作,而绝不可能是王之涣。
三、关于诗意的诠释
一、诗的一、二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的注家认为“山”指的是中条山,黄河的流向则是自西向东。
这是由于地形不明造成对诗意的误解。
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它的东北是蒲州城,东南是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的中条山,奔腾的黄河则从楼的西侧滚滚而过,流向则是由北向南,直到风陵渡才折向东。隔河相望,西面是八百里秦川,西南则是连绵不断的秦岭横亘在天地之间。由此可见,夕阳是无法落入位于东南的中条山中的,而且河水也不是向东,而是向南流去。我认为这个“山”并不是中条山,而是秦岭东段的华山。华山位于蒲州的西南,北临渭河平原,是个东西走向的断层山,主峰太华峰高达1997米,距蒲州的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远眺,正好可见一轮夕阳傍着西南方的华山缓缓下沉。为什么夕阳向西南而不是向西落去呢?这是因为冬天的太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所以向西偏南落去,这与前面所提及的“白日”同样都带有很明显的季节特征。另外,再从整个画面的构图上来看,诗人登高远望,向西看见了一轮白日正在缓缓依山下坠;俯视楼下,滚滚的黄河正经过这里向南奔腾而去,这样远眺近俯,由西转向南四面眺望,既符合登高赏景的实际,又使画面显得很开阔。如果此山是中条,就与落日的方位不合,而与黄河的流向一致皆为东南。游人登楼专向南方远望,诗中专写一方之景,也似与常理不合。
关于诗的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家们大都没有疑义,一般都认为是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是诗人慷慨的情怀和阔大的胸襟的表现:“诗人并不以登上第二层为满足,还要向第三层(最高层)登攀。”有的注家进一步认为这两句诗还表现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襟怀阔大才能视野开阔的人生哲理。
我认为上面这些解释,从诗句的引申义,从虚写这个角度来生发是不错的。但如从诗句的本义诠释即实写的这一面来说,我却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以为这两句是诗人站在楼的最高层(第三层)所发出的感慨,而不是还要从第二层向最高层登攀时的感慨。理由很简单:要想对一件事有深切体会,对一个哲理有所领悟,往往要亲自做过之后,事情完成之后才能得到。诗人站在楼的最高层,向西望见了远远的华山落日,向南又望见了奔腾而去的黄河流水,这才领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登高才能望远,而要想登高又必须有勇气和胆略,于是写下了这个名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关键字搜索:
-
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