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珠海市情侣路珠海旧港附近,层层向外填海已形成一个半岛,半岛上的高档小区基本都是以海景为卖点。(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填海成本每亩20万元,之后上千万元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以“海景房”为卖点,每平方米几万元卖给购房户。在国家勒紧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楼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当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填海建房热”。
据记者了解,海南岛长达300多公里的东海岸已经基本被开发商圈占,几十个“海景楼”盘正在火热开发中。不少楼盘通过填海不断扩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还是“海景房”。
记者调查发现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标榜为“观海豪宅”推销,很多是地方“楼王”,成为带动当地房价上涨过快的引导力量。
据了解,目前三亚湾海岸沿线的海景房“起步价”每平方米已超过三万元,而著名的填海住宅岛凤凰岛,每平方米的价格近10万元。开发商的策略是强调“海景房”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间。
在广东、山东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建房现象同样不少。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
据调查,广东不少沿海城市正谋划推进填海造城项目。其中,东莞拟在长安镇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9万亩,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于开发建设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处处长李文君说,填海造地很多情况下是人类不得已的行为,但受暴利驱动,现在国内部分城市热情颇为高涨,已偏离国家整体用海规划,出现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
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该省沿海6市规划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两者差距竟达30多倍。
海岸线为什么会沦为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工具?填海建房热的背后有哪些潜藏的危险呢?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资深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对此做出评论。
“填海建房热”反映出追逐土地财政的实质
主持人:“填海造房热”的出现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韩世同:从现在的报道、调查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房地产高利润、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但要是从更深一层来看,反映的是我们人类到底是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还是应该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的问题。我们看到其实由始以来都有“沧海变桑田”这样的说法,也有很多国家有一些非常好的、成功的填海经验,包括现在深圳的前海,包括现横琴岛也是填海的项目。但是我非常赞同国家海洋局他们的观点,这是人类不得以的做法。然而现在我们却变成主动的行为,而且是违反自然、违反科学。
主持人:我们在伸手向自然要地。
韩世同:对,这样就不行。我们看到日本的大地震,大海啸造成的灾害,实际上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还是必须首先要把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放在第一位。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要敬畏自然,过去有句话叫人定胜天,这句话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去思考、重新去评价。另外我们从自然再转移到政策方面,比如说陆上建房行不通,我们就转移到海上,这个是不是在钻政策的空子?
韩世同:我认为多多少少有一些钻政策的空子。有一些因素,尤其我们在对海洋、填海这方面可能没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审批这样的一种程序和制度。沿海的一些地方,他们就利用这样子的一些空子来填海来造地。在这方面我觉得必须要通过加强监管,来制定这方面的监管措施、管理规程,这样才能够遏制住这样的做法。
过度追逐填海建房负面影响大
主持人:那么对于填海造房很多网友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们觉得房子太贵了,建房子起码是要能住,比如山东龙口的海景房三千多一平,这个老百姓还是能够接受的。但是这个动不动就十万、二十万一平米,您觉得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
韩世同:我觉得,其实我们国家的沿海线是非常长的,几乎是全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我们还有必要人为的去填海来造地吗?其实我们把这些可以适当利用的海岸资源,能够充分发展好,实际上就很不错了。我们现在还要去人为制造很多这样的地块,可能会影响我们整个海岸线,无论从环保、生态、景观等等方面都未必是一个特别好的结果。
填海建房热有侵占公共利益之嫌
主持人:现在我们再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填海造房的安全性到底有没有保障?有的网友说,海景房好啊,临海很近,但是一旦有海啸难跑掉,您觉得海岸线究竟能不能用来建造住房?
韩世同:我觉得海岸线建海景房,这个也是无可争议的。在目前全世界各地,尤其是一些风景地区,建别墅、建海景房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我们必须要能够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海啸。但是这些房屋是否是应该拿来给少数人居住,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它是旅游设施,能够给公众提供娱乐、休闲度假,我认为这样的适当还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是为少数人,像迪拜搞的一些世界岛,专为少数富人来提供居住度假的话,我觉得这样的还是必须要严格来控制。
- 关键字搜索:
- 海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