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野遇见生命的感动
现代已有许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在大自然成长的必须性,已不下于去学钢琴、学英文。于是现代的家长常常能利用星期假日像仪式或朝圣般的去“接近大自然”,可是却又往往“求好心切”,在“教育”的前提下,分寸很不好拿捏。在某一次活动中,我看到解说员卖力地在前面解说,妈妈很认真地听着,记着笔记,并且不时督促孩子要专心。忽然我听见那位妈妈指着一棵植物问孩子名称,孩子呐呐说不出来,只见妈妈气急败坏地往孩子头上敲下去,骂着:“不是刚刚解说员才说过,怎么就忘记了,带你出来还不好好学!”我想,经过如此的“教育”那个孩子一定不可能懂得欣赏台湾丰富的自然生态,恐怕还会恨透了生物多样性吧!
虽然这几年在九年一贯的新课程里,增加了许多认识乡土或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我始终怀疑会有多少效果,会不会课程终究只是课堂上的知识或考试的题材,对于要培养孩子对于台湾土地的感情或对生命的尊重,恐怕理想只是理想罢了!我认为学校的户外教学或父母亲尽责地带孩子一个风景区逛过一个,塞着车赶赴一个又一个国家公园,到底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多少影响,我也是存疑的。我自己认为较有效果的方法,是荒野保护协会在各种义工训练课程中所推动的:“寻找自己的秘密花园”。
我们要每个小朋友在住家附近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花园,并且定期去观察与记录。我们认为,即使一个乍看之下平淡无奇的自然环境,只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就会发现丰富而有趣的变化。这种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因为去的次数多了,观察久了,就会产生感情,这种与土地亲密的情感连结,在个人的生命进程上,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国西南部有个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纳瓦荷人称这片土地为“四角之地”,由他们神话中的四座圣山围绕而成。纳瓦荷的巫医曾经这么说:“记住你眼前所见,把目光停在一处,记住它的样子。在下雪时观察它,在青草初长时观察它,在下雨时观察它。你得去感觉它,记住它的气味,来回走动探索山岩的触感。如此一来,这地方便永远伴随你。当你远走他乡,你可以呼唤它,当你需要它时,它就在那儿,在你心中。
在台湾即便住在都市里也可以带着孩子进行这样的“定点观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园,或者河堤附近的矮树丛子里,在一年四季不断地去记录去观察,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里,我们的记忆会一个一个堆叠上去,这个地方就会溶入我们私密的情绪,许多的笑声与泪水,会使得这个地方变成内心的秘密花园。当孩子累了倦了,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召唤它。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可以抚慰人们心灵的原因吧!也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来源。
这种心灵故乡的形成,不是课堂上的考试可以达到的。
每次看到城市里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的建筑物时,都会又感慨、又惊惧,有多少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几分钟,眼睛的视野是超过十公尺的。在家里,不管是写作业、看电脑或看电视,视线是短的,在学校里恐怕也没多少机会在操场上奔跑或躺在草坪上看云,下了课到了安亲班更是拥挤,就连假日出游,不是塞在车子里,就是在摩肩擦掌的人群中挪移。孩子的视线没有机会看远。
在建筑学里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一再证明,怎么样的环境会塑造出怎么样的人,如果我们每天目光都只及于己身,又何能蕴育出宽阔的视野与梦想?
这些年来在工作之余,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荒野保护协会里当志工。有不少朋友问我:“到底你们想做什么?”“你生命中的梦想是什么?”仔细想,其实我们的梦想是这么单纯:荒野只希望大家能带着孩子在天籁下起舞。
我梦想每一个在台湾长大的孩子都有机会感受到台湾大自然的美好,让大自然里的丰富能在往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为滋养的来源。
很难想像,没有被自然感动,没有与其他生物互动经验的孩子,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难想像,从小没有机会接近土地,没有机会接近台湾乡土的孩子,长大后会如何对待台湾的自然环境?
很难想像,等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台湾的未来时,台湾会走向何处?
生物成长中有所谓“铭印现象”,比如某些种类的雁鸭在破壳出生那一刹那,出现在它面前的生物就会被视为它的母亲。我们相信人类也有铭印现象,在孩子感受力最强的时候,若能给他正面且善意的情绪感受,这种感动的力量乍看似乎细微不起眼,却可能是一个孩子改变的契机,或是成长历程里生命力量的活水源头。
有许多家长会担心自已的自然知识不够,没有信心带孩子去探索自然。其实只要不被大人因为焦虑、不耐烦无意中的泼冷水,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新鲜而美丽的,充满惊奇与兴奋。对于孩子而言,知识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孩子的感受。正如“寂静的春天”作者,世界环保思潮的先驱,瑞秋卡森女士所说的:“假设自然的资料与讯息是种子,日后可以长成知识与智慧,那种印象与感受就是沃土,种子必须在其中发芽生长。童年就是准备土壤的阶段,一旦情感已经产生──对美的感受,对未知而新鲜事物的欣喜兴奋,对万物的同情,赞叹与爱──我们就会想去认知这些让我们产生感情的事物。”
现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只有在主动求知时,才会产生记忆连结大脑的神经突触才会有所变化,这也就是瑞秋卡森所说的,让孩子产生情感是一切学习得以产生的沃土。我总是觉得“教育是点一盏灯,而不是填一个桶子。”,点燃孩子的好奇与热情,才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孩子天生拥有好奇心,可惜往往被家长或学校老师在急切的知识灌输下,一次又一次给烧熄了。
如何保持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呢?这需要有大人陪着他们,一起与他们分享我们这个世界的神秘、惊奇与喜悦,这种感动,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即便我们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识,我们也可以陪着孩子看看天空,看黎明与黄昏的彩霞,看流云,看星光。你也可以陪着他们听听风声,听大自然里各种细微的声音。
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让很久没有仔细感受的器官活起来。即使我们不知道鸟的名字,我们还是可以欣赏它们动人的姿态,即使我们叫不出任何一颗星星的名字,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天空的壮阔与美丽,以及宇宙的神秘。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所能经验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秘的感觉,它是所有科学的起源,无法认识这种感觉的人,不再肃然而立,赞叹宇宙奇妙之工,这种人活着与死了没什么两样。”
- 关键字搜索:
-
在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