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股市中估值水平最低的当属银行板块,市盈率大概在8倍左右,为众多机构投资人所看好,理由也很充分,一季度30%以上的超预期盈利增长,属于低市盈率高成长行业,而且与对应的H股相比,也存在明显的折价。然而,市场似乎并不看好银行股,股价不断下调。这不禁令人反思,迄今为止,银行无论在货币扩张阶段还是在收缩阶段,都能保持盈利高增长,在“银行不败”的神话下,是否存在某些隐患呢?
银行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加大
4月份广义货币M2的增速为15.3%,比3月份有所回落,但增速的回落并不意味着什么,关键是其75.73万亿的规模,比3月份减少了近800亿元,这是自2004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单月M2规模的下降。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比上月增加1.03万亿元;而4月份人民币存款只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住户的存款增减对M2的规模有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为何居民储蓄在通胀水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大幅度的增减呢?笔者估计是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在季度末的集中到期所致,故3月末理财产品变现后住户存款大增,而到了4月份,由于又有新的产品推出,导致居民储蓄再度搬家,去购买理财产品。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已达3691款,数量上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几乎增加了100%,发行规模约为4.17万亿元人民币。
据业内估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约为7万亿,而2006年的时候才4000多亿。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也不过2.3万亿,可见银行已经成为私人资产管理的主力机构。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控制通常会比较严格,因此银行会选择表外的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而在通胀高企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而越来越的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尽管目前表外贷款也被列入了监管层的注意范围,但由于表外信贷监管较为困难,我们预计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将小幅上升至27.4%。
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不利于监管,而且,在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要求的回报率又较高,一旦经济下滑,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就会加大。因此,银行的表外业务在此轮经济回调过程中能否安全度过,还很难说。
企业短期贷款大幅增加背后的风险
4月份新增信贷7396亿,比3月份多了约600亿。从分类贷款构成看,4月份环比增长最快的是企业短期类贷款,多增1360亿,而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环比、同比均少增,表明企业的借贷主要是求生存,而非借长期贷款进行投资。为了印证这一判断,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结构,以我们最近调研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为例。
温州民间资金的规模在8000亿左右,属于体外循环的资金,2005年这一数据大概在3000-4000亿左右。温州大约一半以上企业的融资靠民间信贷,其贷款的基准利率大约是24%,即不超过《民法通则》规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否则就算高利贷,不受法律 保护。如此高的基准贷款利率,对于一个正常的实体经营企业而言,将不堪承受。
因此,温州民间信贷市场以短期贷款为主,一般采取每月结息一次、单月利率2% 以上,这其中也不乏高利贷。2006-2007年期间,借高利贷主要是为了炒房,而现在主要是用于银行还贷。据了解,目前民间金融中有10%-20%是属于高利贷,而高利贷标准月利率大约在6%左右。企业举借高利贷的一个用途就是银行还贷,也就是说即便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已经恶化,但仍然可以用高利贷来抵充到期银行贷款,以达到不拖欠银行贷款的目的。而银行则难以观察到借款人潜在的问题,投资者则观察到银行的盈利能力依然良好。但是,如果经济出了问题,银行的抗冲击能力会很低,因为这些靠举借高利贷还银行贷款的借款人可能早已资不抵债。
再以包头、鄂尔多斯、山西等地一些财富快速积累的地区民间借贷为例,民间借贷的活跃大多与“煤”有关。正是这些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煤炭业的投资高回报,给了民间借贷生长的土壤。一旦煤价下跌,民间融资的链条断裂,同样会危害到银行。据说,近期因不堪债务重压而结束生命的包头民营企业家金利斌,其拥有的惠龙集团民间高额利息融资共达12.37亿元,银行贷款1.5亿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民间信贷,其贷款结构中企业短期贷款比重明显提高,而长期贷款比重则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长期投资意愿的下降,也印证了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而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生存压力加大,这同样会危及银行贷款的质量。
房地产泡沫对银行的双重威胁
尽管银监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的要求都在提高,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而且也要求银行在假设房价回落50%时对房贷进行压力测试,但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房价下跌就不是单一现象,而是伴随着经济急剧下滑和产业链、资金链的断裂一并而来,故一旦经济增长的基础动摇,任何监管要求和风控措施都会显得单薄。目前,房价的上涨幅度已经趋缓,但政府调控的目标显然还没有实现,因此,未来房价下跌的概率还是会大于上涨的概率。
关于房地产是否有泡沫,或泡沫多大,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过去10年的财富神话,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都是难以延续的。既然难以延续,那么最后还是会以房价和地价的下跌来终结。这就会涉及到银行信贷的两个主要构成,一是房地产信贷,到一季度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接近10万亿;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抵押进行融资,涉及的银行贷款余额估计也不会少于7万亿,两者相加要占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2%左右。因此,一旦房价和土地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其影响不是简单的房地产或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估值问题,而是经济运行上中下游的资金链是否会断裂的问题。这将导致银行的坏账率水平大幅提升,而这一坏账率水平不是目前2.5%的拨备率可以覆盖的。
当然,房价或土地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概率并不大,因为政府可以用看得见的手进行操控,我国的财力足够强,可以为一部分地方政府融资项目的债务买单。而且,监管部门执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时间也比较早,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也比较充分。但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回落和通胀居高不下的两难境地,同时要实现通胀显著回落、房价平稳下降及经济平稳增长等多重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房价不跌或继续上涨,通胀也不回落,则政府收紧货币的时间会更长,经济增速回落的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在下一阶段,无论房价跌还是不跌,无论经济出现滞胀还是低增长,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或许银行业的高增长阶段即将过去,如果说过去10年银行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那么,下一个10年,银行同样需要为资产泡沫破灭或经济结构的转型付出相应的成本。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