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几则消息,一次一次掀开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环节当中众多“秘密”的裙角。
一个秘密,是真实保障房的建设量,很可能并不如官方统计数字展现得那般庞大。
据财新记者李慎采写的报道,为达到保障房建设任务指标,河南、江苏等一些地方政府竟然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等,也统统纳入保障房进行统计。
这样,虽然数据上显示2011年的保障房任务能够完成,但实际的保障房投入却难以实现相应的真正增长。
这还远远不是全部。以北京为例,据财新记者了解,保障房的总体统计当中,很大一块实际上不过是用于拆迁补偿的住房而已。
这些住房建设时占用保障房指标,但享受补偿待遇的对象,其实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符合保障房的收入和住房限额;其分配规则也与通常意义上的保障房迥异,其中不乏杂有权力寻租。
这些年北京全城的拆迁规模有目共睹,拆迁补偿房占保障房的比例,想必也不是小数。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为增加供应量还有诸多创新。例如石家庄便要立规将罚没的“违规建筑”充当保障房,一时招惹了舆论对于其合法性的强烈质疑。
上述这些纳入保障房统计的各类住房,数量几何,占多大比例,如何分配,撇尽浮沫之后,真正的保障房究竟供应量如何,至今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即是现实中并不那么充沛的保障房房源,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一些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并非公众所理解的保障对象。
5月10日, 深圳市近300人涉嫌隐瞒资产骗取保障房的消息曝出,深圳住建局对其将分别下达行政处罚预告知书;而这已是去年颁布实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之后,深圳住建局启动第三批保障房违法申请案件行政处罚程序。
事实上,相比全国其他城市,深圳市较早颁布住房保障地方法规,依法监管可圈可点,但显然层层审批仍难堵住寻租的漏洞。
更令普通百姓无奈的,是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难以曝光、无人问责的既得利益。
一则网贴近日揭出,福建龙岩经适房被公职人员团购私分的事实,经媒体了解确有其事。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近十年来各地曝出的类似案例始终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追根溯源,在于普通百姓和公职人员的住房保障制度始终双轨运行。
在要求普通百姓按规定层层申报审批、资格审查并公示的同时,却直接向机关、事业单位“定向分配”保障房,针对后者的申购和审批进行“暗箱操作”。
漫步在北京任何一个地价不菲的社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一些特权企业的“保障房”俯拾皆是,不胜枚举。问题是,这些秘而不宣的定向分配,又占据且将要占据多少保障房的供应指标?
房地产调控的风声日紧,保障房的大手笔投入被决策层作为扩大住房供应、稳定民心的法宝。政府有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仅2011年便要完成1000万套的建设目标,资金、土地,正在源源不断投入。
然而,带着这些秘密拔地而起的保障房,究竟是为谁兴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保障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