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十年一度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并发布了第1号公报。国家统计局同时表示,“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将陆续予以公布”。其实,人口普查更像是给面临老龄化威胁的中国经济敲响了一声极为宝贵的警钟。
从4月28日公布的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警惕。
一是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略低于此前的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不含港澳台)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000-2010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0.5个百分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意味着每年少增长600多万人。
在2001-2009年的非人口普查年份,中国每年都进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抽样比例大致在万分之九左右),其中,2005年还进行过1%人口的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根据这些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人口总量为13.41亿人,低于此次人口普查数据。不仅如此,联合国在2008年的全球人口展望中,曾预测2010年中国总人口会达到13.54亿。目前看来,中国人没想象的那么多。
人口总量和增速的放缓,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生率的下降。从0-14岁少年人口占比来看,2010年为16.6%,相比2000年的22.89%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仅下降了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过去10年少年人口占比在加速减少。
二是确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200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5%,如果按照2005年以来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0年应为8.7%,这比人口普查数据略低。同时,联合国的人口展望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2%,更是大幅低于人口普查数据。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似乎比大家想象的要快一些。
三是城镇人口高于抽样调查的数据,但仍然偏低。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城镇人口占比为49.68%,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率接近50%,高出此前官方公布的47.5%。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过去10年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城镇化率,大概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现在比预期的高出了2个百分点左右,意味着多出了约3000万城镇人口。
但这一速度仍然略显缓慢,也和日常新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的农村空巢现象不符。有学者测算,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应在55%-60%之间。因此,如果人口普查数据是真实准确的,则意味着中国近几年的城镇化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土地、户籍制度以及城镇的高生活成本正在制约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前两点,如果乐观地静态地看,可以这样解读──尽管中国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由于人口总量的低预期增长(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低出生率),导致总的抚养比(0-14岁与65岁以上人口之和除以15-64岁人口数)依然在下降通道,从2000年的42.6%连续下降到2010年的34.2%,让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依然享受所谓的“人口红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是成功的,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悲观地动态地看,这种所谓的成功只是暂时的,因为人口出生率连续20多年(自1988年开始)下降,至少人为减少了5000万人口,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意味着未来15-20年间,在一面加速老龄化、一面劳动力减少的此消彼长作用下,人口红利将快速衰减。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推测,202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以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衡量)将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再加上上述第三点则更令人担忧。如果城镇化率由于各种制度障碍低于预期,从而导致不能充分释放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那么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在“糟蹋”人口红利,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等他们在贫穷中衰老了,而新增的劳动力又不足,那么中国在15-20年后或许真的要面临未富先老了。
人口普查给中国经济敲响的警钟正在于此,在未富先老之前,经济增长必须以保障就业为核心,同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释放农村劳动力,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合理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是让他们带着血泪“被城镇化”。只有安居乐业了,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使放宽了,也会因为“养不起”孩子而导致出生率继续走低。人可以老,但国家不能老,没有孩子,就没有新中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人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