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你一定要叛逆吗

孩子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我们没有认清这个事实,一昧想将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模样,
那么,性格强悍的孩子,会开始反抗,并且怀恨在心、肆无忌惮;
而性格软弱的孩子,会失去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马文.康纳(Melvin Konner)

上课时,如果孩子的优点无法发挥,很多孩子就会觉得课堂很无聊,这是值得我们关切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无聊”,其实就等于“无关紧要”。孩子是先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感到兴致勃勃,然后透过接触学习这些事物而成长。

孩子们想要编织“意义”这张大布帘,而且往往从第一根线开始就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目的。不幸的是,这却也正是我们经常忽略的青少年感受,认为凡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联的事物,他们都不会在乎,但事实却非如此。事实上,年轻人非常关切“意义”,他们思索生死的意义,而且渴望他们的存在与作为能对世界有所影响。他们希望大人重视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在他们探索这些庞大议题的时候,嘲讽他们年幼无知。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把这些青少年学生视为成熟的个体,认为他们怀抱深远的理想、追求意义,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参与感。然而,许多成年人忽略了这个重点,认为青少年自我耽溺,胡思乱想,无所事事,甚至害怕他们,而孩子可以敏锐地感受到这种成见,并觉得受到屈辱。

其实,青少年并不会没来由地仇视成年人,但是,如果大人不正视他们,对他们批判、讥讽,或是表现出不认同的肢体语言,那么,孩子就会反应强烈,这是一种“叛逆”形式。例如,如果老师为了维护全班的安全或秩序,那么只要把反叛不乖的孩子请出教室,全班就会安静下来。

我们通常相信“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本来就会表现叛逆”。这是一个迷思。成年人不断压迫青少年融入群体,强制大家都必须表现一致,于是,压迫的力量越大,反抗的力量就越大;最叛逆的孩子,是受压迫最久、最强烈、最多方受压的孩子。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青少年正在试图探寻自我,当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穿着打扮,遭到成年人的批评甚至禁止时,冲突便会发生。

青少年的叛逆故事从未间断,但这不代表青少年叛逆就是事实。这些叛逆的故事总是充满失望与痛苦,外显行为可能包括用力摔门、怒言相向、语带嘲讽、家庭背叛、酗酒、嗑药,有时甚至是自杀。

为了让故事有正向的转变,使青少年更快乐、成功、健康,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以全新的方式看待青少年,倾听他们的想法,成年人必须从“青少年必然叛逆”的迷思中觉醒,真正用同理心与他们相处。

为了得到大人的关注

当我还是个少女时,我父亲再婚,不久之后的一个周末,我趁他不在家,从窗户爬进他的家里,偷拿了继母的一条绿松石银手炼。后来我去跟父亲见面时,戴上了这条手炼,但是并未刻意想着:“我要秀给爸爸看。”(当然这并不表示我的行为完全是无心之过,因为我的行为的确带有一点叛逆的成分。)

父亲看到我戴着那条手炼,要我还给继母。他很生气,也有权生气;他不再信任我,对我非常失望,算我咎由自取。我经常回想起这件事,因为这么多年来,跟青少年如此频繁的接触,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状况,而这些行为都有着共同的模式。

以偷窃来说,女孩子偷窃时,绝少是因为她们很想要那样东西,她们大多希望被逮到。回想起我自己的那桩偷窃事件,我知道当时自己并不想拥有那条手炼。就某种层面而言,我的叛逆行为具有复杂的象征性,成年以后,我才有能力反思这个令人羞愧的经验,并且终于了解当时的动机,虽然没有正当理由可以反黑为白,但是却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原来当时的我觉得继母偷走了属于我的东西,就是父亲的关注,所以,我也要偷她的东西报复,就是她的手炼。

我戴上手炼只是为了要引起父亲的注意,进而关心我,即使是负面的注意力,总是聊胜于无,这反映着青少年对关注的强烈渴盼。

就像所有的青少年一样,我也想受到关注,但,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看待;像所有的青少年一样,我也渴望被视为独特的人,而且不再是父母眼中的那个小女孩。我希望大人认为我是特别的,倒不一定是要被捧为最佳女主角(虽然有时也会渴望这种感觉),而是重视我的存在,我也有发表意见和忠于自我的权利。

压制使他们逃得越远

许多的青少年行为,都彷佛下意识的在传达一个讯息:“让我进入你的世界,如果你让我进来,你会惊讶的发现一个新朋友。”当然,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期内独立达成这个目标,但是,您可以帮助他们,只要容许他们的差异,容许他们和您有别,同时还是接受、甚至欣赏他们渐渐成形的自我。这对您来说,或许有点困难,因为在孩子尝试着长成有别与您的个体,探索真实自我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表现的非常极端,然而,您越是压制他们,他们就逃得越远。

本文留言

作者文/Jenifer Fox 译/越越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