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生活:两幅照片相隔两种文化
早些时候珍藏两幅照片,都是今年多伦多新年庆祝活动中派发红包利是时的情景。第1幅是1月30日在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拍的。第2幅是除夕之夜在湛山精舍由傅庆胜拍的。
同样是派发红包,仔细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第1幅照片上的孩子们是张着手,并且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前等待着。第2幅照片上的人们把手伸出去挺高,挤着去要,虽然没有拍这些人的脸,但也不难猜出他们应该都是成年人,而且从傅庆胜那组照片的其它作品看,当天参加活动的绝大多数是成年人。
当看到第1幅照片上的孩子们双手捧着等待红包放在手上时,脑海里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大人们教导我们的要坚决摒弃的“饭来张口,衣来张手”。几十年来,我们靠着“自己动手”,终于有了现在的“丰衣足食”。然而我们的下一代在他们父辈们的艰苦创业下却正在逐步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性,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早年在英国时认识几位八十年代的留学生,他们多数来自中国的农村,其中一位生活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地方,从小在家放牛放马干农活儿,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上初中时发誓要走出那个贫困的乡村,便立志要考到县城去,后来虽然远比不上城里的学生分数高,但也还是被县城重点高中录取。高中两年更发奋读书,考取了重点大学。然后把眼光又瞄向研究生,但他高中和大学一直学的都是日语,为了能考取研究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自学英语,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研究生,之后被选派出国留学。
曾经有个家长非常焦虑地说自己的孩子天天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样子,还有的说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简直就是个“大爷”。可是,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还需要什么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吗?为什么要学习好?为什么要学这学那?为什么将来要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历讲给他们听,但是他们真的想象不出贫困的生活是什么样,是什么感受。他们不再去想如何创造条件去争取幸福,抓住幸福,而是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所幸的是我们不少家长和育儿专家正在对此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不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让孩子踮起脚来,甚至跳起来才能得到,更有人大胆地提出“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观点。
和女儿们一起看第2幅照片时,她们看到那些伸出来的张着的大手不禁大喊:“他们太不nice(好)了!”我问她们为什么?她们回答:我们上 Kindergarten(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我们不能那样。每次发Snack(点心),都让我们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安静地等着,要是有谁这样张着手去要,老师都会说把手放回去,否则不给。孩子们说的不错,相信我们很多人也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其实这里的孩子比Kindergarten更早,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所以这应该也是第1幅照片中孩子们双手捧在胸前等待的另一个原因。
孩子们的话还让我想起来有一本记录梁漱溟老先生晚年口述的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该书在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三者先后各成为人生的主要问题,而一旦求得其基本解决之后,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便势必由前一个转为下一个了。
当今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准,也就是说解决了人对物的问题,该是把解决人对人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在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关键字搜索:
-
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