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上挖棒槌(图)

在东北管采人参叫挖棒槌。每当长白山上的冰雪一开始融化的时候,挖棒槌的人就要回到深山里去,在那些醉人的四月天里,等咆哮的春洪一流过溪涧谷,他们就开始动身了,从“东边道”的每一个大小村镇,和西部松辽大平原的每个角落,重回到那山高密林的荒莽之乡去。

挖棒槌是一种靠运气讨生活的行业,每一个放山挖棒槌的人,都把希望建立在在长白山里,在那层峦叠障山岭间,隐藏着他们那些辉煌灿烂的梦。

挖棒槌是一种艰辛而冒险行业,可以说完全是一场与命运的赌博,为了追求难以捕捉的幸运,整个夏天都要旅行在荒山莽林中,受尽风吹日晒的折磨,和野兽的惊吓,有时他们甚至是在饥饿中维持着那艰苦的寻觅旅行。他们多半都是在大平原上拓垦失败的移民,或是逃荒到关外找不到落脚地点的孤独汉子,才被逼进荒山里来刻苦奋斗,有很多就这样赤手空拳在长白山里建立起事业基础的。

春风为山岭抹了一片新绿,这些放山的汉子一回到棒槌营子,就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那股亲热快乐的劲儿,真是教人在旁边看着都感动。

“俺不论走到啥地界儿,就是想念俺东山里这棒槌窝棚”

你瞧他们在这样告诉老把头,在大平原上那些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他们都过不惯,只有这清灵明的深山,才是这些忠厚老成的汉子们的真正乐园。

棒槌营子也叫山窝棚。他们回到山窝棚里的第一件事,就拿起锄头跟老把头进行春耕,每一个棒槌营子的食粮都需要自给自足,因为远离平地,种植一夏的蔬菜和来年全窝棚所需的食粮。窝棚的生活都由老把头一个人筹谋支配,除了农耕之外,还在森林里培植大批的家参,如果采参的收成不好,就靠这些人工培植的家参也可以维持一年的生活。

当长白山上美丽的初夏一降临的时候,山窝棚里的农耕丌作也料理的差不多了,过了一个闲暇的五月,一到农历六月就是放山赶棒槌的季节了。在五月这一个浪漫月份里,棒槌营子里的人们,凝望着那蓝濛濛的远山,整日都沉迷在梦想里,每个人都幻想今年夏天自己会碰上那响往已久的好运。他们迷信的把野葡萄泼在营火里,把点燃的蜡烛抛向鲜艳的晚霞,藉以预祝自己的好运。如果夜晚做梦,梦到自己抱着一个洋娃娃,或是胖娃娃跳跳蹦蹦的围绕自己一再的不去,这个梦一定使他高兴好几天,也许全窝棚的伙伴们还会替他庆祝一场。因为在那些山村里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那些年久的老棒槌常常会变成一个白白的胖娃娃,偷偷的出现在无人的深山里。

在高山醉人的夏风里,他们会重重覆覆的想着那个全长白山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从前在长白山麓的一个荒村里,只住着一户半耕半猎的人家,一家三口,在农忙的季节,夫妇常离家到田地里去工作,就留下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看家,于是每天都从山林走出一个穿红衣裳的胖娃娃来和小女孩玩耍,这样一直有很多天。一天傍晚这个小女孩忽然想起把这件事情告诉她的爸妈,她还讲出这个好玩的小胖娃娃每天来去的方向。但是在她家附近举尽丘片没人居住的荒山,哪里还会有什么胖娃娃,这一对夫妇总以为是小女儿在说谎,但是就从那天开始,孩子每天晚上都把这件事情一再重覆的诉说着,夫妇俩个觉得甚为奇怪。一日当他们再离家去田里工作的时候,这位聪明的母亲就偷偷的告诉她的小女儿:“乖孩子,今天等那胖娃娃再来的时候,你悄悄把这根穿红线绳,针在她背后的衣服上。”于是小女孩照做了。那天下午这对夫妇收工得很早,一到家就按照小女儿指示的方向一直寻找下去,终于他们在山林深处的一带草地上,发现那根目标明显的红线绳,是被别在一棵高大的棒槌叶上。夫妇两人欢喜若狂的把这个上百年的老棒槌小心翼翼的挖掘出来,他们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这个故事确实会使那些挖棒槌的汉子们着迷,他们都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在初夏的森林中有一种鸟呜,从远处聆听很像是婴儿的哭声,因此这些汉子们常常被骗,他们会循着这种鸣声一直的寻找下去,好奇的去看看是否真有一个胖娃娃躺在大森林里啼哭。

一进六月就是出发寻棒槌的季节了,山窝棚里的人们,都在为这一个艰苦的寻觅旅行在做准备,盛夏的长白山里,到处都开满了艳丽的野花,紫莹莹的野葡萄挂满了灌木丛。全窝棚的伙伴在临出发前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山神祭”他们到溪涧中去捞来鱼虾,从森林中采来蘑菇木耳,在草地上摘来野蒜和金针菜,然后宰杀山窝棚里的鸡鸭。挖棒槌的人是不准打猎的,凡是山中野生动物一律不敢伤害,迷信山神爷会降灾。山窝棚里每年盛夏都酿造大量的野葡萄酒,因为每次寻奉槌归来的人们,都会顺手带回大批的野葡萄。

在山神祭那天正午,老把头手里捧着整把香火,带领着全窝棚的兄弟,抬着摆满了酒菜皂桌子,到一处挂着红布的千年老树下,鸣炮献香,虔诚的跪拜祈祷。然后整个下午都坐在大树下尽情吃着,唱着.谈着,笑着,敲击着木棒高声的歌唱着,这是一个既充满狂欢,又带满感慨的餐宴,也许有人一出发就永远不佰再回到窝棚里来了!挖棒槌的人经常发生意外事件,被山洪冲走,被山崩压毙,滑落悬崖跌死,被野兽吞食,和一些找不到原因的神秘失踪....。

选定了吉日良辰,整个棒槌营的人们就分别的出发了,另由放山的把头率领,五人或七人一起,每人都带着一根长长的细木杆,背着米和盐,带着火种和工具,在鞭炮声中开始出发了,从此整个夏天都要历尽苦难,跋山涉水,在那些苍莽的的人森林中穿来穿去,他们不知要走到哪儿去,一切都凭放山把头的灵感。

放山把头每走一个山头就要跪拜一次,他的责任是重大的,全体兄弟的命运都寄托在他一个人手里,运用丰富的经验,他渴望能把兄弟们带领到一个充满幸运的地带。站在翠绿的山巅上,他一再的祈求着苍天的帮助和山神的佑护,在茫茫的林海中他不断观察树色来判断“风水”,以决定应走的目标。在这种盲目的寻觅中,必需要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极坚强的毅力,有时他们近月也见不到一棵人参,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1,他们常会问着一棵树,一根草,甚至一块石头:“啥地方有棒槌呢?啥地方有棒槌呢?”有时他们对一只小松鼠会恭敬的恳求着:“喂!小松鼠你显显灵,指点出什么地方隐藏着一株九撇叶儿的老棒槌。”有时他们会迷信的根据一个梦的指示。他们充满一心神秘的奇想。随着一阵阵兴奋的奔波,将会产生很多失望的烦恼,但是他们从不灰心,对一切痛苦的遭遇总认为应该的,你听他们的解释道:

“要是棒槌都萝卜一样多,那我们挖棒槌的还指望个啥呢?!”
在这个充满失败的世界上,他们才真正够资格称得上是一些能够面现实的好汉,虽然面对失败,但是从不屈服失败。

当他们第一次碰到棒的时候,就像遇到了老朋友,每个人都会兴奋快乐的对天空高喊着:“三哥儿,今年无论如何可要多帮忙呵!”这种被采参人称做“王三哥”的小鸟,是一种专爱拣食人参种子的小鸟,常常由于它们在空中来去的方向,会为采人提供不少线索,这种可爱的小鸟,确实对这些艰苦的汉子们帮助不少,它带着一种特别尖细的叫声,在秋天凡是它在上穴盘旋不去的地带,下面一定会有结子的人参。


人参叶和红色小种子。(网路截图)

人参一进农历六月就开放一种小白花,由于这种小花做标帜,比较容易被人发现,但是在盛夏的长白山里满地都是野花,在艳阳下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这些野花对人参也有一种保护作用。一进八月人参花落;就结满一些比米粒稍大的红色小种子,看起来比较明颢一些,若不是在开花的季节,采参人在山中根本休想发现一棵人参,因为在杂草丛生的荒山根本就无法看见它。

人参性喜阴寒,不是生长在山的阴坡,就是生长在阳光不强的疏林密草中,完全缺少阳光的密林中亦不生长,阳光最强烈的向阳地带不生长,它还常常生长在人兽无法涉足的悬崖间。

人参叶如掌状,根略似人形,是一种生长得非常缓慢的槙物,生长十年的梗茎也只不过有筷子般的粗细,通常分为二夹子,灯台子,四撇叶,五撇叶,六撇叶....。生长八年以上的才能长两个枝桠,即二夹子,十年以上的三个枝桠,五撇叶有亟个枝桠,一株六撇的人参起码需要廿年以上的成长,极为罕见,运气好如果碰上一株,整个棒槌营子立时就变成暴发户。

采参的人一发现人参立时就要喊一声“棒槌”,然后赶紧跑上去用红绒绳套住,他们都迷信人参如不用红绳套住常会逃得转眼不见。如果碰上一株五撇叶以上的老参,放山的把头还得跪在地上先对人参叩头,然后才能动挖取。

挖掘人参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在挖掘过程中须得极度小心,不能伤损任何一点根须,如果带有一点伤害,价值即会大打折扣,因为内部白浆流失一滴,即为无上的损失。先由把头小心四的清除地面上的草皮,然后全体人员围绕在四周用银簪一点点的拨土,一株参起码也要挖上三至四个钟点。如果若在下午发现,就一定等次日上午才能挖掘,这是采参人的古老规距。

找到一株人参,附近常会有另外的几株,因此全帮的伙伴必须要在这一个地方宿营好几天,以便在四周详细的察看,也许还有年龄更老的人参出现。

掘得的人参,当天晚上就要在山溪边架起小锅蒸制,次日再晒干,用树苔垫着包扎起来,以树皮捆牢。蒸参的水用以煎煮人参的梗叶便成为人参膏,人参的梗叶还可以泡茶喝。人参子煎熬后喝下可以帮助难产的女顺利的生产,这都是宝贵的药品。

在整个的长白山区,以安东省的抚松和濛江两境内人参出产的最多。人参在古代的长白山区本是一种很平常的植物,随处都可以寻获,但自明清以来,出关挖采的人日盛,致使逐渐稀少,后来又加上不断的移民开垦,及每年荒火的伤害,本来它就是一种生长最慢的植物,而且采参的人又通统把人参种子也带走,就这样一年比一年稀少,现在长白山中的野参竟变得极为罕见,居住山区的垦民,为了补偿这一个缺久,乃纷纷掀起培植家参的风气,进而成为专业的参农。

每年整个的采参季节只有三个月,从农历的六月初开始直到九月,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收获,都得赶快回归山窝棚整装预备下山,时一晚就会因为大雪封山,整冬都走不出深山。那些运气最坏的汉子们,就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年夏天了。

九月,在那铺满红叶的长白山上,棒槌营子的老把头,又带着满心的关,怀送他那些伙伴下山了。深秋的棒槌营子又恢复那怕人的静寂,在萧萧的秋风中,就剩下老把头孤独的守在窗前,一边烤着火一边抽着烟,然后是一连串十月的那些的大雪天,长白山又被无情的摭埋在冰雪下。

本文留言

作者梅济民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