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大门
大门一侧
纪念馆
纪功亭
日本宣布投降后,张发奎率第二方面军司令部于民国三十四年9月15日进入广州,9月16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的投降。投降日军官兵10.1万余人。在此前后进驻广州市和近郊的有新编第一军、第十三军和第五十四军。10月29日,第二方面军组建日本战俘管理处,处长廖鸣欧。
新编第一军于民国三十四年9月上旬最先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军部及直属部队、独立第八旅团、独立第二十三旅团、独立第十三旅团投降。该军军长为孙立人,军部设在广州沙面肇和路,下辖新编第三十师、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五十师。军直属部队和新编第三十八师驻广州市区及郊区,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部设在广州维新路市警察局内。该师第一一三团驻市中心区,第一一二团驻西关、芳村、石围塘地区,第一一四团驻东山、沙河、石牌地区,工兵营驻北郊白云山、越秀山地区,炮兵营、辎重营驻河南地区。新编第三十师驻以石龙为中心的广九铁路沿线,新编第五十师驻以清远为中心的粤汉铁路南段英德、花县沿线。到10月底,受降工作结束,新编第三十八师撤出市区。师直属各营及第一一四团集中在石牌中山大学旧址(现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一二团驻广州沙河燕塘军校旧址,第一一三团驻北郊新市,师部设在沙河镇。新编第一军曾于民国34年12月进攻东江游击队,至民国35年3月,乘美海军第七舰队运输舰北上,于秦皇岛登陆,开往东北战场,参加内战。
新一军驻防广州期间,孙立人用3千日本战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马头岗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该公墓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积100多亩,由墓门、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
墓门在今濂泉路28一30号处,为一高4、宽30多米的3门牌坊,水泥灰沙结构,石米批荡。“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的门额为蒋介石题写,两侧门柱的“顶天立地”、“震古铄今”也是蒋介石的题词。题词下站立两座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
从牌坊进去,经过1条小桥,有两座纪功亭。1座在今广园西路沙河段1号,1座在该单位的宿舍大院内。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面积30多平方米。亭正面悬挂蒋介石题的“勋留炎徼”匣,背面是该军军长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额。
规模宏大的纪念塔建在某单位的办公大楼后。塔矗立在1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开有1门进入塔内。门的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底座安放着1只展翅欲飞的铜鹰,重逾千斤,是用新一军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后的空炮弹壳熔化铸成。鹰为该军军徽。底座左、右、后3面墙上刻有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等2万余名新一军阵亡将士的名字。底座上耸立着4条尖顶石柱,直指云天,高达20多米。
由于世事变迁,现公墓已墓门牌坊处已开了1条马路,中间坊门被毁,蒋介石、孙立人的题字和2座士兵塑像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旁的坊门。小河和小桥早已澳没。其中1座纪功亭在文革期间已被拆掉,另1座幸存,但蒋介石和孙立人的题字已被拆去。纪念塔上的铜鹰已不知去向,孙立人的题碑仅留半截,塔身虽已改建,但4条石柱仍依稀可辨。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新建成的宽阔的广园东路和高架桥把纪念塔与纪功亭、大门隔开了,原地修复墓园似乎已无可能,错过了修葺公墓的最好时机。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新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