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衡量标尺,不是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办法。
2010年,温家宝总理为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设定了一个3%的目标。2011年的目标在最近调整为4%,部分目的是给予政府空间,让汽油等产品的受补贴价格进一步市场化。
但1月份4.9%的CPI增幅仍旧超过了政府的目标。而加深不确定性的是,国家统计局周二发布的数据包含了CPI权重的例行调整,目的是反映典型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不同项目权重的调整。调整最大的是:居住类(房租、公用事业费、购房成本)权重增加逾四个百分点,以及食品类权重下降逾两个百分点。但统计局未公布各个项目的绝对权重。
让谜团有增无减的是,统计局还公布了按旧方法计算的CPI,其结果显示新的权重起到了小幅拉高总体读数的作用。
看看飙升的食品价格,这样的结果让人觉得意外,因为食品价格仍然是CPI中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这轮物价压力中的关键因素。虽然房租也在快速上涨,数据还是让私营部门一些经济学家摸不着头脑。
数据说明,即使不考虑房价高企带来的风险,北京也需要为遏制通胀而加大努力。统计方法的调整或许是出于好意,而调整时机也符合正常的五年一次的安排。
但在全球市场都关注于通胀问题的时节调整权重,而且不透露调整的关键细节,这就无助于国家统计局增强数据的可信度,或者是增强它自身的透明声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统计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