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每年春运全民回家的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全民娱乐了。过去中国很穷,啥都很短缺,就连过年娱乐都得拜托央视给大家集中办一台春节晚会,这一办就是二十多年。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评论写道,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的32年历程。说句不好听的,就连各种艳照都在网上看腻了,仅靠单一的那种“放爆竹、吃饺子、看春晚”的方式过年,实在是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特别是看春晚,在回答每年春节究竟从何时开始这样的问题时,许多中国人竟会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从每年除夕晚8点央视春晚开幕时”。这台晚会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中选网上作者石述思的文章说,央视春晚之所以能够坚持至今,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国文化的字典里,只有集体的概念,没有个人的诉求。神马都需要集中,需要弘扬长官意志,需要完成对万千子民的教化等等,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能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央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人们指责春晚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其节目却与公众的期待越来越远,甚至对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严重质疑。对此,专栏作者丁咚的文章说,特别是年轻人对春晚更为反感,除夕之夜还能坚守在电视机前覌看晚会的,大多是那些具有怀旧情结的老年人,或是跟随老人的儿童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以其它方式过年。
按理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春晚的节目无论从质量、表现手段还是丰富程度来说,都比改革开放早期要强得多,但为什么反而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春晚,并对之冷嘲热讽呢?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人们对千篇一律的春晚产生了厌倦之意。每年一度的程式化表演,由于受到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其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艺术创新,从而与公众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春晚的反感,还缘于其作为传统体制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说教色彩,试图借此来引导世道人心,并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
丁咚的文章又说,许多中国人正是在春晚的熏陶之下,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所刻意宣传的诸如大一统观念、红色意识形态和等级分明的社会现实。因此,人们对春晚的反感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教化的逆反,换句话说,没有人愿意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还要“被教育”,更何况这种教育的内容又是如此的面目可憎呢!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是目前春晚的真实写照。在那些具有怀旧情结的人看来,希望继续举办春晚,与其说是对这种春节晚会的执着,倒不如说是对传统体制的依恋,对老一套社会教化的依赖,以及对年轻一代精神自由的恐惧呢。
综上所述,知名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则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为,30年的央视春晚,,是逐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希望型,到九十年代的应景型,再到新世纪的前十年,则进一步沦为了威权体制的代言工具。与此同时,这30年春晚内容的演变则恰恰折射出中国人从“信仰危机”到“信念危机”,再到“信任危机”的发展过程。朱大可强调说,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十几亿人围着一台节目转,是典型的“文化举国体制”的表现,“唯有终结这种体制,中国的大众文化才能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但文化体制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它是为特定的政治体制服务的,因此,在中国的政改没有启动之前,这种变化是看不到希望的。
对此,网友菁莆远山的点评说,前一阶段一位主流学者曾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把所谓的“舆论失控”归结为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催化剂”,由此可见,中共的文化垄断和舆论控制目前不仅不会放松,反而会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尽管央视春晚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但各路演艺人员为何还要不惜“挤破头”地拼命往里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春晚的舞台上,曝光率就等于是金钱。由于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一个官本位的权力社会,而央视春晚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有时就等于是拿到了一张令人艳羡的身份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演艺圈的三教九流们至今仍对央视春晚趋之若鹜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央视春晚的公众满意度的话题。那么,外界对兔年春晚的评价究竟如何呢?据央视市场调查的相关数据,81.92%的观众认为本届春晚办得好;不过,新浪微博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6%的观众对今年春晚表示满意。对此有网友调侃说,两相对比,你究竟应该相信谁呢?由此可见,央视春晚的娱乐功能,还是更多体现在晚会之后。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央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