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实行自主招生以来,各大院校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今年,如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大中城市学生。去年北京大学实行校长推荐制,也出现类似情况,获推荐的基本上都是名中学学生,都是城里学生。湖南师大的数据统计则显示,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足10%。农村大学生比例日益下降,其原因多种多样,但自主招生唯城里学生是重,则会加重这一状况。
据大陆媒体报导,清华招办主任说,今年通过清华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清华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大中城市学生,从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招生对农村孩子的一种制度性不公。
农村大学生比例日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据2009年3月27日的中青报报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可谓明显。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坦言,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偏远农村学生有多少机会?有多少人能获得自主招生信息?有多少人能有钱长途跋涉到学校参加考试?报考一所学校起码要3天,家长陪着去外地城市,食宿少则千元,多则几千元,这笔开支是个不小的负担。此外,考试内容也是农村娃通过自主招生的“绊脚石”。比如,2010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偷菜”、“网瘾”等年度热门话题都进入了试题,农村考生的知识面受到考验。
当然,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有自主权,但在这个赢者通吃备受诟病、让人担忧的语境中,只盯着那些名校显然是不公平的。道理很简单,这些名校本来就站在制高点上,有优质老师、有优质设备,还有无尽的教育投入、政策眷顾,他们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下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再把推荐名额分给他们,只会强化教育不公。
那些偏僻的穷困的学校,被关注少,享受的优质资源少,拥有的机会也少,如果不眷顾他们,他们何以改善命运?有网友感叹:“孩子,这年头,你生在边远地区,是父母之过,认命吧,想送礼都找不着学校。”也许这是悲愤之言,但毫无疑问,“七成学生来自大中城市”,会击垮人心,强化弱势人群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
有分析指,事实上,这些孩子以实力证明他们值得眷顾。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可能不会弹钢琴,在中学也没有国际交流的机会,但是他们有远大的志向、阳光的心态、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综合素质 上并不输给任何学生。既然如此,就不妨多给农村孩子一点机会。
- 关键字搜索:
- 农村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