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胀是整个2010年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济用语。
在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危害性,更令人忧虑。早在去年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说:“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那么,通货膨胀的根源在哪里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货币的超发。那么,是什么在加剧货币的超发?而这一隐蔽因素,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之一。它就是政府投资。
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两大部分构成。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非政府投资占据绝对主导。而在我国,政府投资本来就比较大,次贷危机发生后,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上马重大投资项目,仅湖北一个省,就推出了令全球震惊的12万亿的投资规划。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有动力把获得的利润转换成新的投资,通过投资扩张,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同时也消化掉了部分超发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不会涌入到“炒作”大军中,故不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但是,一旦政府投资过大,对社会投资空间形成挤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无处可去,又不愿意坐视其贬值,就会考虑换成房产等实物保值。如此,便很容易形成囤积热,导致物价的上涨。而物价的上涨,使得存款利息不足以弥补通胀,又引发更多资金从银行流向各种实物(包括农产品),加剧通胀,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政府投资的效率一般是比较低的。而且,政府本身并不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机构,其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税费收入;二是发行货币与银行信贷;三是发行债券等。
于是,问题来了。税费收入提高,企业负担加重,投资意愿会进一步降低,引发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来选择投机。而发行货币和信贷扩张,会滋生大量增量货币,使得等量的商品对应更多的货币,加剧通胀预期。并且,一旦大规模投资铺开,还需要新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使得货币超发的惯性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至于发行债券等,无非是把民间的资金收集起来,由政府统一支配,这同样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现在应该考虑消除政府投资过大这一隐性推手,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效率更高、损耗更小、质量更好的投资,这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也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隐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