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华雄为何要温酒?(williamhill官网 )


鹦鹉螺杯(来源:南京博物馆)


荷叶杯派生的莲花杯(来源:山东省博物馆)


青铜温酒炉杯(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制成。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插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中国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赞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但,为什么‘浮蚁鼎沸’呢?

原来,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当历史的烟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本文留言

作者陶梦清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