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有真相:从购物看异国生活的苦乐

我和先生在逛商场方面唯一的共同爱好就是逛卖电视机的商店或柜台,每次逛商场都会去看威廉亚洲官网 款的电视机、降价的电视机,没有购买计划也照看不误,两人常常穷开心地幻想一下:等有钱了就来买这个。常常是有钱了也出了更好的,所以总能穷开心地幻想。其实并不是真没钱买而是舍不得花那个钱赶时髦,说明 shopping的快乐不在于是否真要买东西,而在于逛、看,男人也并不是不喜欢逛,只是和女人看的东西不同。

我觉得喜欢 shopping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特别喜欢买的东西,我年轻时最喜欢买胸花和头饰,后来喜欢买皮鞋。其实我最不喜欢穿皮鞋,最喜欢穿拖鞋,其次是穿运动鞋,但在中国时穿拖鞋和运动鞋的机会是在太少,因为总要穿套装、裙子,也就不得不穿皮鞋,而皮鞋硌脚的多合脚的少,所以就不断地买,买了一大堆也没几双合脚。

有次去上海出差,临行前先生特意叮嘱说买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再买鞋,因为你的鞋实在太多了。但还没到家就很内疚地告诉他我还是买了一双鞋,我有买鞋的需要和冲动。出国前丢掉5麻袋鞋,都是我的,每人还带来8双鞋。说明喜欢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特别开心的是在加拿大可以不穿皮鞋,我的工作穿运动鞋最合适,2~3双鞋已经足够,也就不需要不断地买鞋了。

刚到加拿大时买东西都要乘6,觉得什么东西都贵,加上没有收入,根本就不敢消费,除了购买必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其余的商品都不看,免得钩起购买欲望。先生找到工作后全家开始提高生活水平,开始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但那时信息不灵通,看不到降价广告,又没有车,shopping其实是苦中作乐,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比如我们买电视机,先生在免费的英文报纸(那时还没有免费的中文报纸)上看到Markham的HWY 7/Woodbine附近的一家商店在降价,实际上就是Costco旁边,报纸上画的地图商店离 Steeles很近,不到一个Block。那时我们住在Steeles/Warden附近,我们只有一张Toronto的地图,没有Markham的地图,先生就从报纸上提供的地图来判断距离,觉得很近,走点路、散散步就到了(当时我们也不知道Markham是否有公交车和怎么坐)。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中午走路去买电视机,但边走边看路边的门牌号码感到路途似乎不近,先生没想到Markham的一个Block与 Scarborough的一个Block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于是他打退堂鼓了,想打道回府,我想既然都开了头就坚持走吧,总会走到的。那次我们买了一台27寸的电视机和一台微波炉,花了$900多,另外花$30让商家送货。如果我们早知道路途那么遥远根本就不会去,还真是无知才无畏。

那时我们常去位于Steeles/Don Mills的Sears淘宝,因为免费的英文报纸上总有它的降价广告,这是我们获得商品降价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房东从来不会给我们看那些免费的降价广告,直到我们自己买了房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降价信息、广告会免费定时送到各个住户。这家商店的商品品牌和质量属于中档,很多商品都是Sears和The Bay的断码或换季转到这里降价卖,比如我先生那时就买了一双加拿大出产、全手工制造、皮质很柔软的皮鞋,才$20多。因为信息不通和缺乏经验,那时我们买了一些质量不错但不太实惠、也不算便宜、搁在现在根本就不会买的“便宜货”。比如我们$270多(税前)买了一台有打印、复印、扫描、传真四种功能的喷墨打印机,还在Sales的劝说下花$100多买了3年的保修,事实证明这$100多的保修很多余。

我们买冰箱时也买了保修,无疑也是多余的。经过几次教训和锻炼后我们的抗劝说能力增强,买任何东西都不买保修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 Boxing Day我们在The Bay给先生买了一件从$599降到$399的羽绒衣,虽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是先生在加拿大买的最贵的衣服。第一个圣诞节我们没有买任何大件就 shopping了$600多,而且从第一个Boxing Day到现在我们每年Boxing Day都会去shopping,从没间断。

在加拿大第一次Ware House型的消费是在2002年夏天,但那时还不知道Ware House这个词。先生上班附近的一家鞋业公司关门之前在公司附近的草地上支起了一个大帐篷,所有的鞋一律$19.99,很多是Nike、Adidas的鞋,还有一些衣服,我去了1次,先生去了3次,买了$700多的鞋和衣服,大儿子不到半年穿一双鞋,穿了3年多才需要再买鞋,我那次买的鞋到现在还穿在脚上。那以后在加拿大我还真没看到有这么便宜、颜色和款式都还不错的Nike、Adidas的鞋,所以这种间歇型的疯狂消费常常能省钱,也因此我们来加拿大后主要就是这种类型的消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家的壁橱曾经堆满了降价卫生纸、降价大米、降价菜油、各类降价饮料等等家庭消耗较大、保质期较长的物质。后来觉得各类物质反正总是循环降价,就在物质即将用完之前关注降价广告,如果用完了还没降价就少量地买一点,等到降价时再多买一点,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大量囤积降价品。

来加拿大后慢慢培养了一个习惯,凡要买什么东西都首先找降价品,因为加拿大的商品降价是真降价,商品质量不会因为降价而有什么差异,那干嘛不在商品降价时买呢?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小儿子出生前我们准备买个能睡能坐的童车,在一个专卖降价商品的商店我们一眼就看中了一辆各方面都非常好的童车(商店里只有两辆),价格是$120。我们左看右看都觉得很满意,于是就推着去交款。可是在去交款的路上先生觉得童车走得不是很平稳,有很轻微的咯噔咯噔声,这个声我是感觉不到的,但先生觉得问题很严重,这样的不平稳会造成孩子脑震荡的。先生这么爱孩子我无话可说,如果我坚持要买他会觉得买了个次品不舒服。于是他把车放回去了,刚放回去就被人拿走了,看来还是有真识货的人。

后来在Sears看到这种车正常的价格是$279.99,推起来也差不多,这才知道那部童车是多么便宜我们却错过了机会,再去那家商店看已经没有了,也不会再有,于是我们花$279.99加税买下这款童车。再后来真正用这部童车推儿子外出时,发现童车本身的那点咯噔咯噔声与路上的坎坷不平颠簸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孩子也不会因为那点颠簸而脑震荡,这件事先生只有两个字:后悔。

刚来加拿大时喜欢逛Yard Sale,买到一些便宜货也买了一些垃圾,总的感觉是搬家的Yard Sale比较便宜,东西比较多、实用。我曾经$5买一件新的牛仔夹克,$5买一个电饭煲,几乎是新的孕妇裙$1/件,$15买了一辆自行车(赛车型的)。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上网看旧货市场信息,感觉价格不便宜。我家旧的电暖器是吹热风出来的那种,$19.99买的,风扇声音很大,就想换一个,朋友说在网上$13买了一台电暖器,觉得很便宜,建议我上网看看,我一看吓一跳,朋友买的电暖器也是吹热风的,商店里$19.99就可以买,她$13买个旧的还以为便宜,真是糊涂!早知她要这种类型的电暖器,我送给她不就得了。

后来我在Costco不到$100买了一个没声音、节能的电暖器,比那些网上的旧货还便宜。另一次想买个鞋架,先上网看了看,选中一个离家近、开价$14 的,联系后去卖家看货,看后大失所望,那么一个最简单、显得很旧的白色金属鞋架,居然开价$14,商店里买新的才$16,我最后在商店$19.99买了一个比较漂亮的鞋架。有了这两次经历我再也不想浪费时间上网去淘旧货,我自己不要的旧货都是送人,谁需要谁拿走,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旧货还开那么高的价。

在加拿大我们需要做个理性的消费者,多看、多问、多收集一点资料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只要不是生活急需品,就先看看广告、上网查一查,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短期不会用、可有可无的东西最好不要买,以免造成浪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