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美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为高失业率、低产能利用率以及物价的持续下滑。作为研究大萧条和日本通缩问题的专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为忧虑的是担心美国陷入日本式的债务-通缩循环。
美国量化宽松的意图何在?
一方面,当前美国经济结构性复苏,就业难以全面提升。例如,从目前美国经济的需求侧来看,个人消费支出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水平,但投资却较危机之前的最高水平下降了20%。投资中降幅最大的是房地产投资,下降幅度达到56.9%。与2007年第4季度相比,当前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减少了20%,而剔除掉房地产、制造业以及汽车零售之后的非农就业在此期间仅下降2.4%。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就业吸纳能力下降。因美国经济前景不确定,各类金融机构有惜贷倾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表现之一是贷款可得性下降,之二是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中小企业是美国的主体就业部门,其对就业的贡献率接近85%。因此,融资困难恶化了中小企业经营,并成为掣肘美国就业市场复苏的重要因素。
此外,与高失业率相对应,目前美国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历史水平。截至2010年10月份,该指标仅回升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的最低水平。产能闲置导致美国物价水平在低位徘徊,核心CPI在2008年9月份之后持续回落,反映了在产能过剩、货币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通缩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
在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25%以下之后,其名义利率再无下降空间。而为使货币政策更为"宽松",量化宽松就应运而生。该政策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在短期利率无法下降时,尽可能地压低长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二是催生市场的通胀预期,避免经济陷入日本式的债务——通缩循环。
一方面,量化宽松政策有利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的降低,并会刺激企业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设备投资、建筑投资受低利率刺激会出现增长之外,存货投资也会因为库存成本降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预期而重新增长。另一方面,量化宽松以及弱势美元政策也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催生通胀预期。2010年7月份以来,铜、铝、小麦、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普遍上涨,这反过来又推动PPI和CPI中的能源价格回升,成功地阻止了美国综合物价水平的下滑。但这也为廉价资金持续涌入全球新兴市场买下了伏笔。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美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