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万亿美元外储只是纸上金银(图)
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们必然记得一个事实:真正代表美国自由精神的,不是坐落在纽约自由岛上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而是费城那座1751年由美国人自己铸造的古老的自由钟。它是美国人奔向自由的进程中最醒目的里程碑。
今天的美国虽然还陷在金融危机之中,但谁都不能否认,它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在韦伯开创的宗教社会学学术传统背景下,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理性化程度,就是去魅的过程。但是,面对美国,曾经用在欧洲社会发展分析的各种学术理论统统失效,都不足以解释美国传统,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竟然有着最朴素的宗教性。很多去过美国考察的学者和官员,回来后用“美国是一个例外”的借口避而不谈美国,并由此认为美国的自由精神和国家制度建构并不可以复制。
彼得•里尔巴克博士的《自由钟与美国精神》就是以自由钟为线索,系统介绍美国精神的著作。自由钟的创意取自《圣经•利未记》25章10节,“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而这本书正是站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信仰维度来叙述美国。里尔巴克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对自由钟的创意、铸造、运送、破裂、敲响等历史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第二,对自由钟所承载的理念进行分析,也是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各种内政、外交政策的要义所在。因此,里尔巴克博士所论述的自由钟的历史,同时也是自由理念的历史。
自由钟是费城的象征,也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美国最重要的事件:为第一次宣读独立宣言而鸣响;为合众国宪法通过鸣响;为送富兰克林远赴英格兰,召集市民讨论英国颁布《糖税法案》和《印花税法案》鸣响;为华盛顿的逝世鸣响。
说到美国的自由,除了信仰自由,我想另一个最为醒目的标志就是信息自由。著名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和科塔达主编的《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极具资料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该书讲述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因信息和信息技术而发生过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
故事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信息技术进步推动自由秩序的美妙逻辑链。如果说未来中国的自由演进还存在某种希望,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希望押在信息技术的引进与运用上。如果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那么结局将是相当悲观的。前几天,一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朋友很郁闷地跟我说,国外著名的网络存储服务Dropbox无法登录了。我能理解他的烦恼,任何一种性质的闭关锁国,都是对某种新技术的排斥。最近30年的发展,首先是对发达国家新技术的为我所用,其次是对国际市场的技术性参与。中国最近百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最近30年,并没有走出这一历史轨迹。
这样的思考循环,再一次把我带到了伟大的亚当•斯密面前。重读《国富论》,再次感受到斯密对重商主义时代政府干预经济、追求贸易出超的愤怒。斯密说,构成一国财富的不是金银,而是人民能够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按照这个观点,中国今天高达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一堆纸上的金银,而不是人们必需的消费品和便利品。
中国的经济体无论如何都应回到斯密的轨道上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容怀疑的常识。比如,斯密认为,分工理论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以每个人的利己心为基础,二是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表现形式。这表明,具有恩惠性质的福利政策不是市场经济行为,垄断和腐败是不平等的源头。而且,大面积福利行为会造成懒惰、腐败,加剧政府的垄断行为。
斯密的分工理论隐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自由理念,这让我坚信,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启蒙中国人。站在市场的喧闹中争自由!这很重要,离开市场谈自由,可能有些空泛,可能有些愤怒,可能有些暴力;更有可能让我们陷入某种组织情绪之中,然后再一次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由。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