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的「农民工」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他们将面临退休后的养老问题。企业每月2500元的养老金,相较于事业单位的6000元,待遇差距悬殊。中共当局从2003年就喊着要改革养老金制度,到现在养老改革面临了不了了之的尴尬处境。请看报导。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在《中国退休保障之怪现状》文章中提到,中国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与计划经济之间遊走的结果,使得养老改革遭遇极大的阻碍,那些将与企业接轨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没有人愿意主动离开所谓「低风险高收益的体制」。导致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面临不了了之的尴尬处境。
太多的人想吃公家饭,导致财政不堪重负。叶檀分析,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有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退休费总额目前已经超过千亿元,成为财政庞大的负担。
叶檀还提到:「中国真要推动养老改革,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首先改革公务员养老体制,二是逐步提高企业养老水准,以逐渐拉平水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玲也为英国《金融时报》写了一篇文章----《农民工养老的“圆梦”之路》,她指出:「农民工虽然已被纳入中国工业化進程,但还没有获得足够的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护措施,以应对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风险。」
而这些迁移农民工,他们的养老基金是归属在专案所在的城市,当他们跨地流动时,他们的养老权益是不可携带。这不但有损养老计划的可持续性,又不利于劳动力流动。
叶檀表示,企业承担的职工养老保险费率高达20%,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馈,养老帐户没有做实,让他们不得不怀疑上缴的费用不知道填了哪个窟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针对这样的问题,制订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但是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朱玲的报导文章指出,一些城市政府设定的缴费基数下限高于迁移工人平均工资,制度设计也不适合迁移工人的就业特点和支付能力。
两部门最后虽然作出了回应: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缴费率;另一方面,赋予个人养老保险权益以便携性。
不过,朱玲担心,缴费率降低表示低收入者积累的养老基金将更少。如果没有進一步的政策干预,这一群体虽然可能通过《办法》的实施减轻了当前的贫穷,未来却又将遭遇老龄时的贫穷。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身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