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国资委忠于皇上不忠于民众(图)
卸任前后,国资委原负责人讲了不少心里话,例如国企“垄断有理”,“垄断有功”,“我是个忠臣”等等。
尽管受到舆论和学界的非议,笔者对这位同志倒有三分敬意,起码言之有物,表里如一,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口是心非的假话、以及廉价的公开做作,不知强了多少倍,而且像他这样,敢拍胸脯说自己是忠臣的,如今并不多见。
然而忠臣不是自诩的,将来太史公作传,不仅要看该同志是否忠,还要看他忠于谁。
这位同志显然不是忠于民众[注]。
尽管该同志完成了政府交给他的任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央企资产从2002年的7万亿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但这并不表明他忠实地履行了为民众服务的职责。正相反,国资的增值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因为增值只有两个途径:政府的投入和企业自身的盈利。政府的投入当然由纳税人贡献,而企业的利润也来自老百姓的口袋或消费者的钱包。
央企拥有垄断经营权,政府又帮着定价,从成品油价、飞机和火车票价,到电信服务费、金融服务费、存贷款利息,都是官定的“一口价”。霸王企业加上霸王条款,它不赚钱谁赚钱?无怪乎2009年,仅中移 动、中石化两家的利润就相当于最大500家民企的利润总和。央企的垄断利润就是消费者的额外损失,国资越是增值,国民的损失就越大。
官方理论家会说,国资为全民所有,增值将惠及全民。这话就像《红楼梦》中贾瑞的风月镜,或者宝哥哥最擅长的“意淫”。笔者乃全民一分子,竟然不知惠在哪里,既未得到国企的分红,亦未受邀参加股东大会,除了花钱买国企的产品,就是缴税转给国企去投资。至于投什么项目,从不征求鄙人意见,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于民虽无可见的实惠,是否有“隐惠”?如这位前负责同志所说,若无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早就乱了。言下之意,央企是定海神针,垄断有理且有功。如此附会,实在过于牵强。按照这个逻辑推论,美、欧、日等国在危机中遭到重创,就因为它们的石油公司是私有的。这可是前所未闻的新理论,谁说中国人不能得诺贝尔奖?
古人讲“愚忠”,眼前就是一个现代版,宁可愚,也要忠。
另一常见辩护词是为国争光,央企进了世界500强(按资产排名,其实是500大,大不一定强),建成了中国企业的航空母舰。对国人而言,此乃虚荣而实损,巨型央企意味着民营空间的缩小、行政垄断的强化,以及垄断价格的高踞不下。在升斗小民眼中,央企母舰还不如家里下蛋的母鸡。
央企口惠而实不至,在日益增加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向财政部分红,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了右口袋。不管哪个口袋,就是不进百姓的口袋。财政部花钱一如央企,从不和纳税人兼主人的民众商量,也不交待钱的来龙去脉。每年人代会上只给寥寥几个数字,领导念完稿子便举手通过。
即便央企直接给13亿民众分红,国资仍找不到它的理论依据。如果钱是我的,为啥我自己不管,非要交给国企去玩?然后再多掏钱买你的产品,好让你多赚利润给我分红?绕这么大的一个弯子,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
除非国企的效率更高,否则就没有让它经营资产的道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2009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为8.18%,而上市国企仅有 3.05%,后者不到前者的一半。国企低效的原因很简单,花别人的钱不心疼,管别人的钱不用心。自家的孩子养得好,这是人之常情,国有和私有的效率差别正来源于此,与主义、觉悟或者忠奸没什么关系。
由国资的性质决定,该负责同志不可能忠于民众。
那么他是忠于国家吗?如同“人民”一样,在传统社会中,“国家”也神圣得仅剩下一个符号,一个空洞、虚幻的、却可以产生雷霆万钧之势的符号。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是具体的,指的是包括行政、法律和军事在内的整套体系,这个体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和促进国民的利益。国家因此是国民的工具,对国家的忠诚必须且只能体现在对国民的忠诚上。不忠于民众而忠于国家,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实际上,“忠臣”两字的涵义不言自明,那就是“忠于皇上之臣”,而绝不会是“忠于百姓之臣”。古往今来,可曾见过官员向平民俯首称臣?
明知效忠对象不是百姓,为何民间仍热捧忠臣?答曰:“两害相权取其轻”。忠于皇上之臣凤毛麟角,满朝文武,都只拿皇上做个旗号,居庙堂之高,则偷盗国库,处江湖之远,则鱼肉百姓。和不忠于皇上的奸臣相比,碰上个忠于皇上的官,就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如今已是21世纪,忠臣也应与时俱进,从“忠于皇上之臣”进到“忠于民众之仆”。
做个忠仆并不难,把几十万亿国资还给它的真正主人——13亿民众,让每个人(而不是所谓的“集体”)自己决定如何经营和享用自己的资产。
[注] 笔者在这里不想用“人民”一词。这词有时像皇帝诏书的题头——“奉天承运”,神圣得失去了任何世俗的意义;有时又像一块旧抹布,被滥用,被玷污,被揉搓,被裁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