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蜂群之死 病毒微孢子虫是元凶(图)

二○○六年以来北美出现大批蜜蜂集体消失的“蜂群崩解失调”(CCD)症状,是近年困扰科学家的生物界大谜团之一,现在美国军方和学界合作追凶有了重大突破,认为是昆虫虹彩病毒(insect iridescent virus)和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联手杀死了蜜蜂。

美国陆军“艾奇伍德化学生物中心”和蒙大拿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合作的研究指出,出现CCD症状的蜂巢都感染昆虫虹彩病毒和蜜蜂微孢子虫,没有CCD症状的蜂巢则没有这两种病原体踪迹;而且,这两种病菌无法单独造成巨大杀伤力,但当两者联手攻击蜂巢时,致命性可达百分之百。

不过,上述病菌杀死蜜蜂的交互作用机制,及受感染蜜蜂为何要四散飞离蜂巢的原因,目前都还不清楚,将留待下阶段研究予以解答。

昆虫虹彩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也会存在蛾身上,感染组织会出现蓝绿色或紫色;蜜蜂微孢子虫则是在蜜蜂接触孢子时感染。这两者都喜欢凉而潮湿的气候,主要影响蜜蜂腹部,会破坏蜜蜂的营养调节系统。

○六年以来,光是美国就有二十%到四十%的蜂群出现CCD症状,此前各方揣测原因,从杀虫剂、基因改造食物,甚至手机电磁波都被怀疑,也包括几种存于蜂巢的病毒,但都无法确定。

这份报告六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

对于CCD的原因,台湾台大昆虫系名誉教授王重雄表示,一般科学界认为有多重原因,包括病毒、微粒子真菌、蜂蟹 、农药与气候等;至于电磁波的因素,科学家认为影响较小。

王重雄表示,寄生于蜜蜂的蜂蟹 与人类滥用的农药,已证实会使蜜蜂的免疫力降低,让体内的病毒、真菌大爆发,身体变差,没有体力飞回蜂巢。

而台湾的CCD并不明显,王重雄解释,主要是台湾蜜蜂经济价值高,用来产蜜及制成蜂胶、蜂王乳,与国外单纯用来授粉不一样,台湾蜂农用心照顾蜜蜂,一发现数量减少,就会积极补救,因此很难感受到CCD。不过,近年来,在气候冷热交替之际,台湾蜜蜂族群有弱化、死亡率增加的情况。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