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成语叫“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从这个成语的起源看,其中的“明日”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明天,而特指重阳节后一日;“黄花”,指菊花。原意指重阳节过后再插菊花就过时了,就像中秋节后再送月饼就失礼了一样。后多比喻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使用中,往往把“明日黄花”误为“昨日黄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了解“明日黄花”的来由,及其与传统习俗的关系。
这“明日黄花”,语出宋代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及《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子此语也有所借鉴,之前,唐末诗人郑谷的一首题为《十日菊》的绝句曰:“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这可能就是“黄花”与“蝶愁”的最早源头,苏轼用典信手拈来,广为流传,固定为成语。
为什么过了重阳节的菊花就是过时的事物?这要从中华民族重九(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菊的习俗说起。在古人眼里,九是上阳之数,九月初九乃是阳中之阳,故有登高望远,邀友赏菊,以求安泰之习。高人韵士相聚赏菊,或“采菊东篱下”,或“把酒就菊花”,或折下几枝养在瓶中,以为清玩,吟诗作赋,留下许多文坛佳话。作为一代文豪又常谪居边远的苏东坡,每逢中秋、重阳,更是抒怀咏志,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千古名篇。《九日次韵王巩》就写于九月九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赏菊辟邪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面对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
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时至当代,人们在淡忘重阳节的同时,也忘记了“明日黄花”的本来意义。忘记重阳节也就算了,还冒了个“昨日黄花”出来——大概人们很难理解“明日”尚未来到,明日的黄花怎么就过时了?开始还有人去纠正一下,说上一说,后来也懒得说了,来稿都这样写,编辑们也不修改,一而再,再而三,居然有人就提出按“约定俗成”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这就不得不加以澄清: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那是因为“明日”与“昨日”划定的标准——“今日”。这个“今日”,如上所述,也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过后再插菊花就过时了,犹如元宵后的汤圆还能吃,但仅是某种甜品而已,失去其团圆美满的节日寓意。由此看来,“明日黄花”在我们的重阳节和民族文化中具有的特殊寓意,是不能不流传下去的。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