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3.30至晚间9.30,京城市内仅仅是下了点小雨,竟然导致市内140多条主要线路交通拥堵,笔者从人民大学到西单,竟然走了四个小时,到家时已是晚上9点。中国的超级城市化之路,终于让所有人都开始尝到苦头。据中国汽车业威廉亚洲官网 数据,今年1-8月,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000万辆,全年生产1600万辆应该不成问题。汽车业连续几年以40%以上的速度发展,还说中国人消费能力不足,还说城市化仅仅只有48%,未来还要高速发展。京城大堵车的现实再次告诉每一个中国人:中国城市化之路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其实,17日早高峰,全市已经有90多条路段出现拥堵,较平日增加20余条,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当天我到和讯做节目,在路上爬了一个小时,下午我从人民大学出来,此时交通已经全部乱套,长安街几乎连爬都爬不动,高峰峰值时段全市拥堵道路超过了140条,已超过今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可以认为,17日晚高峰阶段,北京的地面交通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上一次北京市出现大面积交通瘫痪是2001年12月7日,当时也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一场并不算太大的降雪让北京市措手不及,由于缺乏预报,准备不足,当日晚间北京全城的地面交通陷入瘫痪,乘车出行的人在路上耗费的时间比平时增长了5-10倍,部分地区拥堵长达十个小时,很多市民次日凌晨才回到家。
虽然17日的交通拥堵时间没有9年前那次长,但我认为所暴露的问题却比2001年时严重得多。9年前的直接诱因是下雪加上气温骤降导致路面结冰,而这次的天气只是一场小雨而已。更有甚者,17日晚的交通拥堵不只是地面交通,地铁交通也处在极度拥堵、濒临瘫痪的边缘:先是早晨4号线地铁因事故而造成全线延误——这是8月30日早高峰期间信号系统故障后,北京地铁4号线20天内再次发生全线长时间延误的现象;到晚高峰时,多条地铁线路出现前所未有的拥堵,从不少换乘口,从地铁入口到站台竟然要一步步挪半个多小时,许多亲历者称,“场面极为恐怖”!
对于17日的拥堵,北京交管部门总结了六方面的原因:如降雨、两节临近、周末、限行尾号是4和9(这两个尾号的车辆较少)、车辆太多、路上剐蹭事故增加等。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从路面交通管理方面看到的表象,并不是根本原因。
机动车增长太快似乎是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以后,北京保留了机动车每周限行,但这刺激了市民增购车辆,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北京市的机动车已超过450万辆。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坦言,即使加大路面警力疏导交通,北京机动车增长过快的症结也难以解决。现在各界担心的是,按目前的势头,北京市2015年的汽车拥有量将达到700万辆,即使上班之路仅仅是十公里,也要走两个小时!
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划!在城市规划上,北京至今基本延续了“单中心”格局,城市发展是一圈一圈 “摊大饼”。虽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试图对单中心格局进行调整,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迅速把通州、亦庄、顺义等次中心吞并进了城市大饼之中。当时规划的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但截至2009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就已达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
此外,由于规划上的简单失误,北京几个新建的居住区如望京、通州、天通苑等,成为功能单一、缺乏企业和商业中心落户、缺乏工作机会的“睡城”,这直接导致了每天出现巨大人流的钟摆式位移,加剧了北京市的交通压力。
值得警惕的是,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和规划,至今仍然深陷于扩张式发展的思路中,严重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交通已经极为拥堵的北京CBD,还要进行东扩,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比现有CBD的3.99平方公里要扩大近一倍。几乎可以肯定,在CBD扩容一倍之后,房地产的建设容量将会增加数倍,交通压力也会增大数倍,这将使得北京CBD出现一个巨大的交通肿瘤,一个不折不扣的交通癌症!据威廉亚洲官网
信息,在高达330米的国贸三期刚刚投入不久,北京又决定在CBD核心区建起一座高约400米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京城第一高楼。这些举动充分显示,北京似乎仍深陷在发展主义的狂热之中。
- 关键字搜索:
- 我找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