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一涨不回头最真实原因(图)
记得2008年年末,昔日车水马龙的饭店,逐步萧条下去,人们对于经济紧缩的预期,普遍感到悲观。当时,股市和楼市一片低迷,在这种预期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局部性的调整。而2009年五月后,餐馆又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当房地产兴起以及股市冲上3000点之后,人们的财富效应增加,乐观预期又重新回来,所以,有人说,餐馆是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
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共同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现货价格。根据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的研究说,房价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两派:一是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欧洲区的首席经济学家让-米歇尔.西克斯采用金融市场的视角分析房价。在他看来,我们或许还未曾看到1997至2007年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失衡状况彻底得以修正,如不断下降的购房能力以及飞涨的房价租金比。房地产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大同小异:价格预期由正常购买力比率不断推动房价上涨。但是,房价通过均值回归必然回到正常水平,从而造就特定的周期性房地产的繁荣与萧条。
二是国际房地产咨询结构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的主管卢西安.库克(Lucian Cook)则更多地倚重房地产市场自身的供求基本面,但他同样持悲观态度。他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而且他辩称“这更大程度与总体经济形势有关,一旦收入前景更趋悲观,购房意愿会出现拐点”。他补充说:“房价变动可以造假,但房屋交易量从来不会,而且目前房价同比去年要低多了,即便抵押贷款的供应状况已大为好转。”
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经济驱动派与房地产供求派。房地产市场受完全不同的两大力量影响:安全、有利可图的投资意愿以及居有定所的需要。
有的国家,比如西班牙、爱尔兰、迪拜等国家,是投机过度阶段,很多人关注的是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在德国和瑞士这样的国家,居家用房产的供求关系始终居于首位,对于这两个国家的个人来说,投资动机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不出现飞涨的通货膨胀,只要土地供应充足,房屋就只是作为居所,而非金融工具。
中国房价的决定性因素很复杂,因为不仅仅牵扯着从金融视角和商品学视角的因素,还有成本因素、税收因素以及不规范的制度因素。
为了简要说明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房价的决定性因素给予简化,就三个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一是预期,二是供给,三是成本。
先说预期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中国经历了高增长,但同时负利率也成为常态,银行储蓄在高通胀与低存款利率下,人们不得不去寻找更有价值的东西来保值,由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很少,人们选择了房地产作为升值与保值的产品。在单边上涨的长波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房价上涨带来了财富效应。而刚刚从农民社会过渡到市民社会的历史进程,成为市场预期房价难以大跌因素,于是,各种企业大的做了开发商,小的成了炒房客。他们发现,炒房比做实业赚钱,于是,大量产业资本游资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房价的涨幅与信贷关系越来越紧密。当整个资本市场陷入了低迷,信贷收紧或者预期收紧之际,房价就缓慢上涨或假跌,反之则迅速上涨。
再说房地产供给的作用。在中国,尽管很多人要彻查空置率,在我看来,你的意思不过是说,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的过剩,其实,很简单事情是,现在房地产供需矛盾还是供不应求。因为如果是炒作,不可能会存在长期上涨的动力,多头十分的坚决。所以,你别指望着搞那些花招来降低房价,你那样做只会加剧房价的幅度。客观地说,从1998——2005年,大部分的人都是购置第一套房,因为中国正是从无房时代进入有房时代,那个阶段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供给关系,虽然金融属性和成本推动也确实推高了房价。2006年之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和成本推动属性越来越明显,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供应的大多是大户型和豪华型,而小户型的很多开发商不愿意造,没有形成梯度消费;另外是紧缩银根和地根,硬生生地将供给量减少,促使地价、房价齐飞。
最后要说的是,成本的上涨也是房价最重要因素。西方经济学不讲成本,认为他是消化在市场之中。其实,成本是决定生产者出厂价格的基础。大家没有你经济学家那么聪明,平时做生意都是成本加上利润来卖。成本进价高了,卖的也自然高了。有人说房地产75%都以税费形式上缴了,也有人说很多进入了私人腰包,我们无法准确的说出房价成本比。但是,有一点可以清楚,一旦哪个地方出了新地王,周边楼盘顺风涨情况很多。上周上海出了新地王,所以周边房价望风而涨。
如果你让我将房价上涨的因素排序的话,在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排序应当如下:供给小于需求;成本;预期。因为预期基本上就是在前两项基础之上的,金融属性必须要通过商品属性来体现,即使背离,也不能太离谱,何况,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属性还不算太发达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