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网络上走红的一个“被”字获得很多人的共鸣,最近虏获不少人心的则是一个“伪”字。前者说的是工资“被增长”、听证“被代表”等等,后者说的“伪中产”、“伪幸福”——表面光鲜的中等收入群体,很大一部分却是“房奴”、“车奴”、“卡奴”等“众奴”加身,再加上“短腿”的社会保障、高强度的工作、烦心的子女教育,使他们对生活压力的感知越来越敏感,“‘伪中产’的‘伪幸福’”的感叹,既是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疲于奔命的现实写照,也流露出他们的无奈。
什么是“保民生、促和谐”?我想,正视中等收入群体的“伪幸福”,科学测算他们的可承受能力,并减轻他们的重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这是“保民生、促和谐”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最近,各地公共产品价格上涨的听证会正在紧锣密鼓。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我们又将听到“涨价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这样的套话。至于是不是科学测算过居民的可承受范围,不得而知,否则怎么公众感知到的压力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总是相差甚远呢。
听上去,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够庞大。根据亚洲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称,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为8.17亿人。许多人的感受是“一天吃两个盒饭也被中产了”。不过,根据亚行报告,中产阶层是指日均消费2美元~20美元的人群,称中国的中产群体中有3.03亿属于“底层”,经济状况略强于贫困人群,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机,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再看国内专家的报告。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前不久联合发布的报告认为,目前北京中产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0007.96元,所占比例已超过 40%,约540万人,高于23%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这其中,约有30% 处于中上层,有70%处于中下层,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之所以提及这两份报告,是想说明,我们不能被表面繁荣的 “中产”两个字晃花了眼,中产也有三六九等,如果只看到他们有车有房,却看不到这个群体背负的苦涩和重负,那么可能再加一根稻草就能将他们压垮。比如像北京一个所谓的“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1万元,显然享受不到住房保障,如果购买四环内的一处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需要300万元。这样的中等收入家庭看上去很美,却生活得并不轻松,套用时下的热词,算是一种“伪幸福”。一旦子女教育、医疗、老人等任何一个环节有麻烦,这样的“幸福”估计连“伪”都成了问题。
- 关键字搜索:
- 中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