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祭天活动(williamhill官网 )
中国古代的祭天由来已久,人类面对璀璨的繁星、穿梭的日月、风雨雷电、浩瀚的宇宙,人们觉得上天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灵。为表示对上天的敬畏,感谢上天的庇护,历代帝王都要举行祭天活动,因此祭天乃国家大事,视为最重要的国家大典,而规模、声势最大者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拜天地而举行的盛大活动,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
封禅
泰山封禅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说三皇五帝时代已有之,其中包括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等。据《管子·封禅篇》,“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管仲)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泰山支脉,新泰西南刘杜镇附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在今泰安市区南四十里)。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
到了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当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登山封禅,封禅便成为无比隆重的盛典,至唐宋仪礼臻于完备。自宋真宗封禅之后,祭天告地的大型封禅仪典就此不复存在,帝王来泰山也只举行祭祀仪式。到明清两代,每年的祭祀活动在京城附近。
封禅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还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班固认为:“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在古代,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资格到泰山之上告祭天地的,必须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显的帝王,还要有天神赐予吉祥的“符瑞”,两者齐集,他才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
明清两代的祭祀
到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的祭天活动都在天坛举行。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1406-1420年)间,与紫禁城同期兴建,起初叫大祀殿,当时祭天祭地都在这里,又叫天地坛。明朝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不合古制,他于嘉靖九年(1530年)决定,在北郊安定门外另建地坛,在东郊朝阳门外建日坛,在西郊阜成门外建月坛。原来的天地坛经改建扩建后,改名为天坛,天地坛主体改建为祈谷坛,从此天地分祀。
孟春祈谷。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孟春正月上旬皇帝要亲自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为百谷求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祭的时候,主祭皇天上帝,配祀帝王的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之神。皇帝举行祈谷典礼时,要于前一天去祈年殿后边的皇乾殿上香,次日在祈年殿举行正式祈谷大典。
冬至祭天。冬至那一天是祭天的日子,皇帝率大臣在冬至日要来祭天,拜谢皇天上帝。《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皇帝登位按惯例例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此外遇有册封皇后、太子等皇家大事,或自然灾害、外虏入侵、罪臣反叛等国家重大事件,皇帝或亲自到天坛,或派遣亲王恭代赴天坛举行有关告祭仪式。当然如果遇到天气久旱无雨的时候,有时也要在这里临时举行祭祀求雨仪式,祈祷上天降雨盼望解除旱情。
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进天坛西门内的斋宫实行斋戒,即不见妇女,不食荤酒,不听音乐,以示对上天虔诚。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祭天典礼在黎明开始,皇帝从中层平台走到上层天帝牌位前下跪上香,然后返回中层行三跪九叩大礼,再上去跪献玉帛,又上去三次献三杯酒,每次都要一跪三叩。这套礼节,还要在两侧配享的祖先牌位前再重复两次,最后率领陪祭群臣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撤供,将供品送进火炉中烧掉,以示由神灵带回天上享用。这样算来,皇帝祭天时,要由中层平台至上层往返19次,下跪31次,叩头66次。
属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
- 关键字搜索:
-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