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斑斑 揭开卑诗最大华人淘金场面纱(图)

卑诗省内陆列顿(Lytton)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一个原住民保留区,有一大片石堆绵延数公里,蔚为奇观,这里并非自然奇景,石堆全由人手经年累月堆成, 「创作者」是百年前的华裔淘金客。据原住民向《星岛日报》表示,该处应属于卑诗省内陆最大的华人淘金场。
 
在加和会创办人朱伟光和原住民保罗(Bill Paul)带领下,记者等一行人驾车离开列顿,横越菲沙河,由大路转入小路,在数分钟车程驶过之处,路旁尽是大小石块砌成的石堆。

记者下车步行一段石路之后,攀上石堆高处,看不到石堆尽头,而在石堆之中,更留有一些凹陷痕迹,相信是当年矿工所造的引水槽,用来冲掉沙粒。

在卑诗省内陆不同地方考察过的保罗说,暂未有专家在该处做正式研究,暂不能确定石堆覆盖范围,只知长度超过两公里。周围还有很多零星的石堆,显示这里曾是个很大的淘金场。据他所知,这里应该是卑诗省内陆最大的华人淘金场。

据朱伟光解释,华裔淘金者一百年前来到这里,从山上及河边把可能含金的泥石连沙带石运至,先把石块扔弃一旁,剩下的沙用水力冲去较轻的沙粒,留下较重的金子(早期淘金法详另文);而这些石堆,就是淘金时扔下的石块堆成。

他又说,这里除是最大的华人淘金场,也是淘金者较易到达之处。他指由于淘金场面积大,涉及建筑水槽引水到此,相信开采时间至少15年,参与淘金人数目不会少,且该有多过一群华人在此工作,甚至可能几代人曾到此淘金。保罗指出,早期淘金需要大量的水,而淘金场的位置没有水源。他估计当时淘金者从附近的施泰因河(Stein River),经搭建的水槽引水使用。

石卵堆起淘金血泪

本报记者最近去到卑诗内陆采访寻金热时期的遗址,看到一个石卵堆起的百年前淘金场,那是逾两公里长的岸滩,下临菲沙河,高出河道的树林里,石头满坑满谷,令人思考到,远自唐山到此的华人先侨如何艰苦寻宝的故事。

记者冯瑞熊和何良懋,日前随加和会创会人朱伟光乘车,从烈治文出发,经二埠(New Westminster,又称西敏市)、芝里华克(Chilliwack)、贺普(Hope)去到耶鲁镇,该镇是卡里埔商道(Cariboo Wagon Road)南面入口。这条古商道,百年前是淘金者的交通要道,以及殖民者伸展权力范围的大动脉。稍事休息后,记者一行人再驱车至列顿(Lytton),这儿是菲沙河与支流汤普逊河(Thompson River)的交汇处;然后中午过后,驶抵19世纪80年代中叶华人淘金重镇的利鲁厄特。

19世纪50年代末,大批自南面加州旧金山(今三藩市)蜂拥而至的淘金客,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省,要在这里采金。当中不乏给人「卖猪仔」的华裔。我们想像一幅百年前菲沙峡谷(Fraser Canyon)典型场景:肯披荆斩棘进入河谷一带的人,适者生存,一派西部牛仔味道。可华人当时整体上属于弱势一群,多少与清末弱国无外交有关。
历史纪载,第一次卑诗内陆寻金热在1858年(详另文)。菲沙河南面淘金路第一站是耶鲁镇(Yale)。 150年前的卑诗是英国殖民地,淘金者要先到大埠维多利亚申请许可证,才可自耶鲁北上「掘金」的。

记者坐着旅行车,去到峡谷末段的大型淘金场遗址,看见那连绵两公里、遍布大小石卵及石块的旧矿场,感觉是震撼的,好像来到「石卵万里长城」。当年淘金者可不是来做「陶侃搬砖」,略舒筋骨,而是天天劳动,挪开滩岸无数的石头要从沙中沥金,端的用血汗换取生活。我们到此一游,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走了;可昔日他们像给钉在穷山恶水的旁边,镇日出卖劳力,甚至落得黄金梦落空收场也说不定。

这里是如假包换卑诗淘金故事的历史现场,位处原住民土地上,平日人迹罕至,如不是得到原住民领袖陪同,不易进来。先侨远走他乡,寻梦又寻金,颇有大宋岳飞那「不斩楼兰誓不回」气概,可惜金矿总有掘光一天,而床头确有金尽时;正当冒险家及华工穷途末路到处频扑之际,种族歧视变本加厉,何止区别对待,简直华人免问;你要求生,他要关门。 1884年,卑诗省议会通过两项排华法案;到了1885年,联邦政府开始征收人头税。

看到百年前的历史吊诡,石卵堆成的历史大现场,再想起今天华裔在此生活所享受一切时,能不心存感恩吗?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