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10时11分左右,栖霞区迈皋桥街道辖区原南京塑料四厂管道爆炸。南京全城震动,震波甚至传至10多公里外的鼓楼地区。据官方发布的初步勘察结论,事故是由于在停产厂区平整场地过程中,挖掘机械碰断管道,造成可燃气体泄漏引发的,肇事者已被公安机关调查。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南京市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成立“7•28”事故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开展现场处置、医疗救护、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
截至昨天(7月29日)12时,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其中14名危重人员。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上百棵法国梧桐已经光秃秃,落在地面上的叶子虽然还着绿色,但稍一触摸就碎。
二、三公里范围内凡是关着的门窗无一幸免,在距离爆炸现场约1公里范围的阳光雅居小区,一名司机到当天下午3点,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他已经拉了7车玻璃残渣。整个小区内都是打扫碎玻璃的“哗哗”声。
爆炸其实早有先兆。就在两个月前,南京本地媒体报道,同样在迈皋桥地区,一条丙烯管线泄漏,险些引发大爆炸,当时曾紧急疏散过附近数千居民。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较早之前的8点半左右,就闻到了类似煤气的味道,随后便有人报警,接近核心区的居民开始向外跑。“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栖霞消防的两辆消防车的车窗都被爆炸震碎了。”
对爆炸的直接起因,昨天官方透露,据了解,在施工队挖裂了丙烯管道后,丙烯喷涌而出后,刺激性的气味顿时弥漫了周围。
当时有两名联防队员开车经过,一名年纪较大的联防队员(队长)觉得有异常可能会发生爆炸,下车动员周围群众撤离。年纪较轻的联防队员未下车。
据了解,该名联防队员在试图发动车子时,随即发生了爆炸。另一种说法是,并非该名人士车子点火引发爆炸,而是在等待前述年纪较大的联防队员时,因其点火抽烟,产生的明火点燃了聚集在该区域的可燃混合气体。在丙烯泄漏至爆炸期间,撤离主要是一些群众的自发逃生行为。某种程度上说,这次爆炸没有更加严重也是一种幸运。因为紧邻爆炸核心区的栖霞区电视大学放暑假,同时,爆炸发生在已经拆迁的废弃老厂区内,加之爆炸周围数百棵30年以上的法国梧桐形成了天然屏障,这才没有酿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南京塑料四厂位于栖霞区迈皋桥土岗,企业在1980年代中期成立,主营聚苯乙烯塑料制品、人造革等,其名字曾两度变更,但厂址却一直在爆炸发生地。
工厂地下有输送煤气和丙烯的两条管道。工厂建设超过了30年,因此管道被铺地下超过了30年,管道老化无法避免。以长江之北的央企扬子石化为龙头,至今南京依然以化工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一江之隔的栖霞区,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化工产业链上诸多工厂。
而近年来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原本较为偏僻的栖霞区逐渐成了人口聚集所在,有着10多个小区、幼儿园、超市、家具城等。
南京官方也承认,“对这种多年前铺设的管道,以及在随后形成的居民集聚区的布局和安全防范,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我们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正在考虑和解决的”。
南京栖霞区产业偏重,原本历史上形成的诸多化工企业在近几年已陆续拆迁转移,但过低的补偿价格使得整个拆迁工作并不彻底。
6年前,塑料四厂厂址地块早在被南京市政府纳入新的大区域改造规划,为整个规划征求各区意见、向市民公示展出长达两年时间。
但问题在于,相关利益方极力压力拆迁费用,导致搬迁久拖不决,拆迁进展缓慢。
《南方周末》说,有十多个小区、幼儿园、超市和家具城的居民密集区内,分布着塑料厂、液化气厂、加油站、加气站等多家化工企业和密布地下的化工管线。在数次火灾,可燃气体泄漏和居民们无效的抗议之后,家门口的炸弹终于爆炸了。
东南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勤教授认为,房子建到了安全距离之内,政府和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开发商不顾条件限制,盲目进行开发,完全不顾及业主的生命安全。其次,政府就没有很好地履行信息公开的责任,没有公示相关信息,让民众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以方便民众在购房时考虑选择。
另外,政府审批开发商在这些危险区域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要受到诟病的。去年时,就有居民去现在发生爆炸的和燕路抗议液化气加气站的修建,但是政府的不作为,让这些自救的努力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说,先有城市规划上的无序,后有行政上的不作为,才使得化工企业带来的威胁一次次成为现实。
原题目:南京化工厂爆炸事件凸显城市发展与化工产业矛盾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南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