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乃天定?寒冷天气主宰中国二千年朝代更替

《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7月1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元10-1900年周期性气候变冷导致中国自然灾害和战争加剧》(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的研究论文指出,公元10年-1900年期间,周期性的气候变冷造成的灾难引发中国近2000年中的朝代变迁,汉、唐、北宋、南宋、明等朝代的衰落和灭亡都与气候变冷密切相关,其变化周期又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或地球轨道位置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联。

论文指出,无论外族入侵还是内部叛乱,都不是过去所认为的封建制度、阶级斗争或者朝廷无能所致,寒冷的气候才是罪魁祸首。研究发现,古代中国的战争频率、米价、蝗灾、干旱频率、洪水频率和低气温显示出两种主要的周期变化,它们以160年或320年为期交替变化。低温与来自北方游牧社会对汉王朝的外族入侵直接成正相关;与因干旱和蝗灾引起的内战间接成正相关。过去2000中的粮食生产总是在较冷的时期更不稳定,直接导致因中原内乱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进而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冲突。

无独有偶的是,在小冰期,欧洲遭受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和饥荒,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和玛雅帝国也都是在寒冷时期分崩离析以致覆灭的。

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动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此前的几项研究表明,过去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往往与气候寒冷阶段相关。在古代中国,气候变冷引起干旱或洪水,进而带来蝗灾。因此,低温天气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农业生产,从而在王朝内部激起叛乱形式的战争,是为“内战说”。另一方面,气温降低使北方草原的牧草可生长期大幅缩短,畜牧业遭受损害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在寒冷时期向南迁移,是为“南下入侵说”。然而,这两种假说过去均未进行过任何定量的评估。

这项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第一次采用非常量化的数学分析方法(相关函数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公元10年至1900年期间的气温、自然灾害、米价和战争数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并且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该研究关于战争频率、干旱和洪水的数据取自暨南大学1939年根据大量史书编撰的从公元前 246年至公元1913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按照10年为期编撰的。以10年为期的气温数据是通过多个地区的古气候重建,从冰芯、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物和历史记录中获取的。蝗灾数据则是按年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整理出来的。粮食价格的相关数据也是根据大量史料编制的。

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周期性气候变冷可能增加了公元10-1900年间外族入侵中原的频率,支持“南下入侵说”,这种关联以320年为周期。外族入侵大多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历朝历代的北部更容易受到气候寒冷的影响。据了解,气温每下降2度,牧草的可生长期就会缩短40天,对草原造成巨大损伤,这样一来饲料短缺就导致畜牧业生产崩溃,于是被迫南下迁移。在古代中国的各个寒冷时期,都有北方牧民大规模南下迁徙的记载。汉、唐、北宋、南宋和明王朝的覆灭,都与低温或气温急剧下降紧密相关,然后很快就被外族统治的朝代所取代。

研究结果还表明,公元950-1900年期间,气候变冷导致干旱和蝗灾频发,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内战频率,支持“内战说”。在中国古代,干旱、洪水和蝗灾被视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三大自然灾害。这意味着它们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能触发内部起义。该项研究为这一点提供了定量的证据。干旱与蝗灾成正相关的观点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因为会有更多的湿岸或湖滨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内战与蝗灾以160年为周期而成正相关。这就是说,低温可能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农业,而且寒冷时期有更多的干旱和水灾。数据显示,温暖的9世纪到11世纪洪水较少,而寒冷的14世纪到 17世纪洪水更多。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米价与内战和外族入侵都呈现强烈的正相关。米价可能是一个反映粮食供应的好标尺,这意味着以高米价为标志的粮食短缺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古代中国,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寒冷天气造成气象和农业灾害频发,并进而成为人祸(战争)的驱动力。研究发现,低温明显的增加了干旱和洪涝的频率,然后就是蝗灾遍野。在古代中国,低温不仅直接降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量,而且导致更多的干旱、洪水和蝗灾,从而间接影响农业生产。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崩溃将导致内战或外族入侵。

研究还发现,160年或320年的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或地球轨道位置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联。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